游客

互联网金融进村刷墙 圈地农村需风控先行

游客 2017-02-09 12:10:54    201075 次浏览

□本报记者 卞晓婷

近两年,农村的“墙画”广告内容正在发生大变化,“利息低、放款快、上门服务”这类广告语成为一道新风景,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进驻这个万亿级的市场,一些资本也趁机加大对涉农互金公司的投入。与此同时,今年刚发出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工作,对农村金融创新表示鼓励支持,企业也挺起了腰板,有了后盾。但由于风控问题和征信体系缺失的尴尬,农村互联网金融起步艰难。

农村互联网金融加鞭提速

这两年春节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不少人会发现村里的墙壁上不再全是化肥、农药、房产的广告,取而代之的是多行业的广告,其中互联网金融的口号特别显眼,“利息低、放款快、上门服务”、“用上XXX,敢生娃来敢盖屋”,深深印在许多人脑海里。

城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已趋于成熟,企业将目光转向农村这片拥有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大市场,不少知名互联网企业已经摩拳擦掌抢先进入。金融以电商下乡以及农产品进城的双路径,开发“京农贷-养殖贷”等产品;苏宁在农村地区推广的“任性付”;蚂蚁金服利用构建“金融 电商 农业生产”的闭环农产品供应链布局,如农村淘宝、网商银行推出的农村信贷产品“旺农贷”。去年12月20日,蚂蚁金服还宣布全面开启农村金融战略,并发布“谷雨计划”,未来三年,将面向国内所有“三农”用户,拉动合作伙伴及社会力量提供累计10000亿信贷。此外,还有相关创业公司,比如以产业链增值支付工具切入的希望金融,生猪养殖的领鲜、赢众投、农信宝,粮贸场景切入的沐金农等等。

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主要的投向包括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类的贷款,相应的就有了不同的借贷用途,比如小额信用贷款、农药种子等农资贷款、大型农机购买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还有围绕着农民出行的电动车、汽车等贷款。

政策扶持潜力巨大

我国的农村金融潜力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16.8%的人认为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另外,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8月份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2015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3200亿,在“三农”金融领域的占比提高到4%-5%。

农村金融市场空白,受到了不少资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垂涎三尺,纷纷进军农村市场。去年11月,团贷网向专注三农领域的垂直互联网金融平台沐金农投资1250万元;今年1月早些时候,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农分期也获得了亿元B轮融资;今年1月16日,农村金融公司什马金融也完成近亿元B 轮融资。

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国家近年支持的政策不断,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聚焦“三农”工作。文件提出,将加快农村金融创新,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2016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亦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等三项具体措施。

征信风控问题成为拦路虎

拥有巨大的商机和国家的扶持,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大胆放手干,但“刷墙”只是第一步,互联网金融要想在农村真正地实现落地,还有不少坎要迈。

有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已高达两万亿以上。但这么大的基数背后,是大多数农民无奈的叹息 ,有些人觉得“除了把剩余的钱存在银行,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钱生钱的好路子”,甚至有人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信任感缺失,“不敢相信天上掉馅饼”。因此,用户金融习惯亟待培养。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在农村市场同样如此。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农” 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从风险来说,互联网金融本身不能改变农业的高风险,只能发现风险,所以需要全新的由下到上的风控模型。同时,农村征信体系缺失也是横在农村金融中的一个难点。农村借贷缺乏可以引用的征信数据和可抵押资产,大量资产无法获得有效识别和合理定价,再加上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导致借贷发展艰难,出现违约的风险很高,借贷方将可能用高成本为坏账兜底。

虽然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不少,但我们要看到,国家正积极解决这些难题,金融机构也正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农民需要的理财业务,相信只要摸到正确的方法,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就是一块看得见、摸的着的“奶酪”。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