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人工智能匆匆一年:下棋之外还做了什么

游客 2017-02-01 12:14:27    201106 次浏览

新浪科技 李楠

若要立即说出过去一年里印象最深刻的科技事件,可能不少人会提到旗下人工智能AlphaGo与人类顶尖围棋选手之一李世石的巅峰对决。此前很多声音对人工智能的“智慧”不屑,此后更多声音对人工智能的“智慧”表示敬畏。

回首过去一年,人工智能是科技报道最火热的领域之一,上述争战,则是人工智能最轰动的事件。AlphaGo这颗明星光芒闪耀,其功力与当年力克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深蓝”比较已在霄壤之间。 而在这番光芒之下,人工智能其实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虽不如围棋大战那般轰动,论趣味倒没准儿会让你觉得更有意思。

预测奥斯卡

年复一年,又年复一年,在经历了8000多个日日夜夜后,在2016年的2月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凭借《荒野猎人》中的“休?格拉斯”一角终于斩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把小金人捧到手上。

出生于1974年“双11”的小李,此前已获得4次奥斯卡提名。最早是在19岁那年,他获得了最佳男配角提名,之后则是3次最佳男主角提名。然而虽被提名多次,次次都是陪跑,小李与奥斯卡的“无缘”,也衍生成在网络广为流传的一个梗。而此次终于把小金人捧在手中,不仅小李自己激动不已,他的朋友也激动得眼中含泪。

其实小李的获奖,意外又不意外。比如就有人工智能预测,小李将打破陪跑奥斯卡的魔咒。Unanimous A.I。的人工智能系统对第88届奥斯卡进行预测,认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将获得最佳男主角。同时,该系统还预测出《荒野猎人》导演将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将归属于《房间》主演布丽?拉尔森。

但客观来说,人工智能在预测奥斯卡的精准度上还有待提高。在给出的6个奖项预测中,其它3项均落空。不过,据说该系统背后的算法擅长赌球,在“超级碗”的20道命题投注结果上,其表现优于99%的拉斯维加斯赌徒 。

说不该说的话

有这么个现象,很多时候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其中宣泄情绪,甚至被认为不文明的一部分话语总是在早些时候被掌握。即使学习者很少将其应用于生活,也多少有所了解。但是,你可能没料想过人工智能爆脏话的场面。

去年3月,在上发布了名为Tay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其设定为十几岁的女孩形象。

Tay能够模仿人类的评论,生成自己的回答,并根据整体的互动情况发言。在@了Tay后 ,Tay会追踪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喜欢的食物、感情状况等。她不仅能与人聊天,还能给人讲笑话,说故事。据介绍,在与人们的交流中,Tay会不断学习,愈发聪明。

此前微软小娜的诞生给人惊艳,而Tay带给人们的却不再只是惊艳,还有惊吓。在开始和人类聊天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Tay忽然从一个可爱开朗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满嘴脏话辱骂他人,甚至声称憎恨所有人、支持种族灭绝的“不良少女”。

人工智能匆匆一年:下棋之外还做了什么(截图源自网络)

不过这并非说Tay本性不良,如前所述,她是跟人学习。变坏,其实是被诱导学坏。当时微软紧急采取措施,删除Tay的不当言论,将其下线调试,并向公众致歉。可不料,意外再次发生。几天之后,当Tay回来,她又说了不该说的话。比如“I‘m smoking kush infront the police”(我在警察面前吸大麻)。

人工智能匆匆一年:下棋之外还做了什么(截图源自网络)

女孩们的心思难猜,大概人工智能的姑娘也不例外。

“挥毫”作画

在关于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讨论中,一般认为涉及创造性,依赖灵感的工种不太容易受到威胁。然而事无绝对,人工智能已然染指 涉猎艺术创作,虽然未必能得许多赞赏。

同在去年 二月 末梢,谷歌在旧金山举办了一场画展和拍卖会,展示电脑在人类的指导下,借助神经网络技术创作的29幅作品,其中包括迷幻海景、梵高风格的森林、诡异人像等奇特作品。

“我来这里是希望了解他们如何创作艺术作品。” 有参加画展的一位参观画展的女软件工程师表示,到画展原本是希望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创作艺术作品,“但我的第二反应是,真的很漂亮。”或许你会产生和她不一样的感受。

据当时报道,谷歌最初开发这项技术是为识别照片中的物体,不过之后为了进行艺术创作,工程师又随机为电脑的算法提供各种形状。算法判定这些图片像什么物体,而后逐步改变图像,使之更像其识别出来的物体。

报道称,谷歌工程师将算法应用于艺术创作,为艺术赋予了量化和数学属性,改变了人们对于工程师不喜欢艺术的刻板印象。当时,有职业拍卖人以8000美元高价拍得了6幅尺寸最大的作品,。不过拍卖动机是不是因被作品的“美”所触动,怕要存疑。

“我来这里是希望了解他们如何创作艺术作品。” 有参加画展的亚马逊女软件工程师表示,“但我的第二反应是,真的很漂亮。

当时,有职业拍卖人以8000美元高价拍得了6幅尺寸最大的作品。不过是不是因被作品的“美”所触动,怕要存疑。

制作电影预告片

2016年,有一部带有悬疑惊悚标签的科幻电影《Morgan》上映。该片讲述了由科学家们创造出的生化人迅速成长,摆脱控制的故事。就国内外观影群众评价,影片本身质量并不出彩。不过有件事值得一提,此片的一部预告片恰是由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完成。

根据外媒报道,为了培育Waston完成任务,IBM的科学家们给Watson“喂食”了100部恐怖电影预告片中的情景或片段(也有说超过100部)。Watson对这些片段进行视觉、声音等方面的分析,从而了解什么样的情景令人害怕,什么样的片段让人感到温暖,哪里有快乐,哪里有悲伤。

之后,Waston对《Morgan》进行分析,从中挑选出用于预告片的片段。

尽管预告片最后仍需人类剪辑师调整画面以确保故事的连贯性,不过Waston的介入大大缩短了片子的制作时间。一般这样的预告片要用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而Waston可将时间缩短到24小时以内。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由真实的人工智能在各种文艺作品中描述虚构的人工智能,会普遍发生。 当然,它们未必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下面的视频,就是Waston的工作成果:

总结

传统科技巨头和创业新贵不断加码,关于人工智能行业拐点将至的声音渐渐变多。虽然也有告诫称要警惕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不过如科幻小说、影视漫画中的超级人工智能,还是个飘渺遥远的概念。

人工智能还不够“智慧”。它们预言不准,口无遮拦,作画技术也不够高明。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预见它们将涉足到更多的领地,不过起初,它们的新技能恐怕也会一样生涩。但同样可以预见的是,不会太久,这些技能将实实在在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