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人们在京东方展厅内参观车载异型仪表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都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发区内企业多集中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行业。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并在更广泛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前不久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为中国提供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宝贵机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四字特点”彰显引领力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呈现‘快、活、高、优’的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规模增长加快。近5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年均营收增速超过15%,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下行的空缺。
创新创业更趋活跃。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诸如服务领域的网络租车、基因诊断等新模式,制造领域的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以及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等“跨界”融合式创新,引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
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华为、阿里巴巴、华大基因等企业崛起的背后,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关键领域的群体性突破。同时,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首次实现深海海上气田成功开发等。
整体效益持续优化。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2016年10月份,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达10499.7亿元,同比增长15.3%。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部分地方和区域已成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东部地区,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同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五个布局”增强发展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取得可喜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培育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薛澜表示。
对此,《规划》在布局上作出了五大方面的改变,旨在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首先是加大软硬结合的布局,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该负责人表示,这是通过抓源头设计增加有效供给的举措,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在前瞻性布局上,增加了战略性产业的内容。“这是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作出的调整,主要考虑到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是事关人类未来发展的核心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形成新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该负责人说。
在融合性布局上,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归并为五大产业领域,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比如新型材料的发展不断推动器件和整机装备性能进步,同时装备创新也不断对新材料提出更高要求,两者融合方能更好共同发展。
在全区域布局上,《规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国际化拓展作出了全面布局。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凸显,越来越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越来越需要国际合作新平台,越来越需要融入全球产业链。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将市场化方向贯穿改革全局,以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内外并举”构筑产业高地
《规划》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如何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金矿”,成为市场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
“我们注意到,《规划》要求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包括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研究推出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建立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对接机制。”北京宏泰产业基金副总经理朱海涛表示,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应成为引导资金脱虚入实的入口。
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等6方面政策措施,部署了21项重大工程,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围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机制,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将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实施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