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规模已达244亿美元,连续第二年超越美国稳坐全球第一把交椅。然而摆在国内厂商眼前的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已连续两年出现下滑。
面对增速放缓的大盘,近年来游戏厂商们一边深挖国内市场,一边开拓新的盈利突破口——出海。据游戏工委《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自研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72.3亿美元,同比增长36.2%。
今年,国产自研游戏在海外表现强势,甚至在部分重点地区横扫当地市场。
出海首站捷报频传,大陆自研游戏横扫台湾市场
几乎所有国内自研游戏产品的出海,都会按照以下路线推进:台港澳——东南亚——韩国——日本、欧美二选一。台湾作为大家出海的首站,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台湾的市场太小了!”
的确,台湾人口2350万,仅相当于深圳的人口基数,是大陆人口的1.7%。然而,大陆游戏却在这块小市场上撬动了杠杆效应,实现了惊人的营收。
此类案例的典型样本就是《永恒纪元》,该游戏在大陆市场的运营数据屡破纪录,而台湾地区的运营数据却接近大陆的24%。
作为2016下半年杀出市场的一匹无IP的黑马手游,37手游平台发行的这款《永恒纪元》在大陆狂卷2.5亿月流水,更创下单日流水5200万的纪录;而它在台湾地区的繁体版本《创世破晓》更是斩获6000万人民币的月流水,并在台湾地区谷歌与iOS畅销榜双榜登顶。
《永恒纪元》成为这一年台湾游戏市场的现象级人气产品,登上台湾各大游戏媒体封面。该游戏代表了2016年中国游戏出海的新生力量,在仅为大陆1.7%体量的市场上,撬动了相当于大陆24%的营收,按比例折算相当于理论值的14倍。
能在台湾运营出6000万人民币月流水的大陆游戏只是凤毛麟角,但论及在台湾玩家群体中的高人气,《永恒纪元》并不是特例。
在台湾谷歌评出的2016年度5款年度最佳人气游戏中,《圣斗士星矢3D》《创世破晓》以及《剑侠情缘手机版》3款游戏正是大陆研发巨头完美世界、三七互娱旗下金牌研发团队极光网络、以及老牌武侠游戏研发商西山居的杰作。
大陆游戏为什么能风靡台湾市场?这里面有游戏产品本身的内因,也有台湾市场环境变化的外因共同起作用。
一方面,大陆厂商的研发实力今非昔比。研发实力不仅体现于代码层面的技术功底,还有游戏项目整体的策划水平。当下的中国游戏不仅画面、音效拔群,最重要的是好玩,这很大程度归功于高水平的游戏策划方案。近年,一些日本、韩国甚至欧美的厂商都来向中国游戏公司取经,最主要是向我们学习游戏策划的干货。
另一方面,台湾玩家用户的真实诉求也在与时俱进,并慢慢向大陆玩家主流喜好靠拢。据台湾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调研显示,台湾玩家对于占用资源与时间较少的创新型MMORPG表现出高度期待,而以满足快节奏用户的碎片化需求为理念的大陆自研游戏也受到越来越多台湾玩家的认可。
然而,仅靠自研游戏的品质提升,如果没有发行商的助力,出海仍将是空谈。过去的一年里,国产游戏在中国发行商的出海护航下一路高歌,而发行商的海外业绩也在各国家与地区多点开花。
深刻理解境外市场差异,海外手游发行多点开花
中国游戏出海之路并不是坦途,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与文化差异都是一路上的荆棘,在这个过程中,发行商肩负着为游戏出海排除万难的重任。据App Annie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1-5月到2016年1-5月间,中国发行商的海外游戏收入增幅高达近150%(大中华区除外)。
2016年,国产策略游戏《列王的纷争》斩获全球市场超过3亿的月流水,为发行商智明星进击新三板增添了筹码,也让国内致力于海外发行业务的厂商备受鼓舞:海外游戏发行市场想象空间巨大,依然看不到天花板。
出海的关键在于发行商对于不同地区市场的理解。通过实战,早期抢先试水的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发行经验,并摸索出自己一套产品本地化打法,尝到了厚积薄发的甜头。
作为页游时代就已称霸亚洲市场的发行商,三七互娱在2016年达成了海外月流水破亿的业绩。对于海外发行的诀窍,三七互娱表示:海外游戏市场环境复杂,发行商需要迎难而上做好本地化发行工作。贯彻运营与营销的本地化理念,所发行的产品才能突围海外。
2015年至今,三七互娱发力海外手游业务,于去年发行出盘踞台湾iOS畅销榜长达一年之久的《暗黑黎明》,今年3月在马来西亚力压《皇室战争》率先实现双榜登顶的《六龙御天》也是三七互娱的发行力作。
2016年,与三七互娱一样收获海外硕果的中国游戏企业不在少数,中国游戏的全球化布局也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Baijing Apps数据显示,在美国、俄罗斯、印度、印尼四国2016年的手游市场TOP100产品中,中国游戏分别占据了6、8、11、12款。数据背后可以看出中国游戏在全球玩家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从成熟的欧美市场到新兴的东南亚市场,一股中国风正在悄然刮起。
过去的一年,中国游戏在海外大有作为;未来,海外游戏市场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潜力,中国企业出海仍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