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发达社会的诅咒:香港互联网停滞的五年

游客 2017-01-15 14:39:51    201102 次浏览

发达社会的诅咒:香港互联网停滞的五年

我上一次去香港还是 2011 年,香港地铁里提供的免费 wifi、以及许多商店提供免费 wifi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的基础网络设施真是非常发达,方便消费者。那时候小米、极路由等智能路由器还没有出现,在内地出差,很多酒店里提供的网络服务甚至没有wifi,需要接一个网线才可以使用。我随身的包里,还带着一根为 Macbook Air 使用的有线网转 USB 转接头(当年的 Macbook Pro 还有网线接口,现在所有苹果笔记本都没有网络接口了),防止出门的时候碰到只提供有线网络而无法上网的情况。

今年(2017 年)元旦全公司去了一趟香港,虽然只有短短三天行程,却让我感受到香港的互联网发展几乎停滞,与五年前几乎没有差别。而这五年时间,内地在移动互联网、电商、移动支付、O2O、共享经济、知识社群、AI 与 VR/AR 等领域的发展,已将香港远远甩在身后。

在香港第一个不便是没有现金寸步难行。

到香港的第一天,公司集体去维多利亚港坐游轮跨年。我们一行人走到港口的时候,突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喊我:「北宸」、「北宸」!

转头一看,两位同事打车刚到港口,他们身上有八达通,有手机,有信用卡,但出租车只收现金。看到我出现的时候就像看到大救星,我连忙跑过去掏钱帮他们付了车费。

接下来的几天里,无论在路边饭馆吃饭,还是去水果铺子买水果,或者在小店买点生活用品,都只能用现金,有些支持八达通,但网络支付和银行卡的渗透率非常低。

反观内地。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普及下,请外卖送餐员代购一包香烟可以使用支付宝,即使在路边买一个烤红薯都可以微信支付;就像两年前去美国奥斯汀时——一座只有 80 万人口的南部城市,即使你在路边买一个汉堡,伙计也能掏出一个 iPhone/iPad 和刷卡器,让你用信用卡付款。在北京,我身上揣 100 块钱现金一个月都花不掉,移动支付满足日常所有消费需求。而我已经很久没去 ATM 取过现金了。

第二个强烈感受是,香港几乎没有 O2O 业务,香港也没有开展 O2O 所需要的土壤和环境。

我得强调一下,O2O 并不一定是「好的」和「绝对正确的」,持有这样的看法未免有点太「大陆中心论」了。内地 O2O 的火热,劳动力成本低、社区商业配套落后及道路规划差是关键原因。

在香港,街道很窄,商业配套极为成熟。我们住在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旁边的酒店,出了酒店步行三分钟内就有711、水果铺、日本城(日用电子产品)及包括泰国菜、日料、粤式点心、甜品、鱼丸、云吞面……等各种商店,日常需要用的、吃的一应俱全,虽然有一些店也提供外卖,但由于是在太过方便,而且人工成本远比大陆高,O2O 平台也就没了发展的土壤(当地也有类似饿了么的外卖平台 Foodpanda 以及英国的 Diliveroo,不过使用率很低)。

第三,过去三四年席卷全球的在线打车热潮,在香港几乎感受不到。

Uber 于 2014 年 6 月进入了香港,但一直不温不火。最火的时候,是 2015 年 8 月 11 日 Uber 车主被香港警方「钓鱼执法」,执法当天拘捕了 5 名司机,3 位职员。之后,Uber 在香港仍有业务,但车辆数目一直只维持在几百辆水平。在Uber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说,前一段时间 Uber 香港总经理还被警察逮捕,这对 Uber 香港的业务又是一大重创。而 Uber 最火的 People’s Uber(在内地叫「人民优步」)在香港被禁止,其它车型最低起步在出租车的基础上加价 20 港币,基本上目前 Uber 香港的业务仅仅是刷存在感,普及度极其低。市民和游客依然得靠手招车的方式打车。

香港的公共交通建设已经非常发达,是共享出行的业务发展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们所住的铜锣湾和活动比较多的尖沙咀一带,无论去商业区购物或者找网上口碑很好的各色小吃饭馆,坐地铁出来步行几分钟都能到。加之香港地铁发车间隔时间短、单节车厢载客人数多,无安检、扶梯快,运营效率非常高。 而且香港街道很窄,没有雾霾,出了地铁步行也很方便。公共交通如此发达和便捷,对打车应用的需求也少了很多。

而最近两年内地兴起的知识共享、付费社群……在香港则完全没有影子。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的媒体人许骥先生说这是「发达社会的诅咒」,当一个社会高度发达、分工高度成熟时,反而容易扼杀创新活力。譬如八达通已经几乎垄断了香港市民的交通、生活、消费支付时,移动支付想再挤进去,面临传统金融公司的压力和市民不愿意改变的惯性;美国也同样如此,在几个月前我写的美国互联网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不如中国了一文中(见微信公号「北宸的偏见」),也提到这个问题:

在支付上过去几十年中国远远被美国抛在后面。在美国如果你要给别人一笔钱的话,写一张 check 就可以,没人会怀疑「如果这笔钱取不出来怎么办」?他们过去几十年的商业环境就是这么运转的,大家习以为常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刚到美国的中国人反倒会开始好奇这样的问题。除了写支票,信用卡的普及也让美国人出门几乎不用带现金,即使去 711 买罐可乐用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搞定。而中国的信用卡一直没有普及开来,很多人用信用卡甚至还设密码,并不知道其实不设密码除了更方便以外,反而更安全。由于政策规定,银行不能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现在很多人在工作一两年甚至好几年以后才会申请自己第一张信用卡。

可是,由于智能手机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普及,国内在支付上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走在美国前列。我已经好几个月身上一百块钱现金都花不出去了,现在在楼下买个久久鸭脖都能微信转账,不知道带现金还有什么必要。手机显然比信用卡还要方便点儿——它更难遗失,少带一张卡,即使丢了也比信用卡更难被盗刷。而大规模普及支付,其实也就那么几件事:滴滴被腾讯投资之后支持微信支付第一次让移动支付变成了一个每日使用频率的工具;微信红包这一个功能仅一个春节就让好几千万人绑定了银行卡;O2O 及微信和支付宝的线下地推,移动支付已经无处不在。两三年的功夫,中国把美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就在我离开香港后没几天,香港当地媒体《前线科技人员》发表一篇文章《落马洲不需要创新科技》,批评香港政府在落马洲河套区建科技园。在《前线科技人员》看来,这是一项借名为科技园实为发展地产的项目。文章中也批评了香港政府打击 Uber、选民登记还在使用扫描再人工录入等「活在上个世纪」的落后方式。与其在落马洲(与深圳交界)建科技园,不如把科技园建到中环(市中心)的政府总部去。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