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校园贷整治后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入场

游客 2017-01-13 07:23:21    200778 次浏览

因接连不断的负面事件和监管层的出手整治,校园贷市场在经历两三年的快速扩张后正迎来规范和转型,尤其以“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的“正规军”开始介入这一市场。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这些新入场的机构相比此前野蛮生长、混乱无序的部分校园贷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仍是将这类产品作为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补充产品,也主打快速审核,但利率水平要低了很多(年化利率大约6%左右)。除此之外,学生群体要想获得贷款,必须要经过家长的授权和同意后,机构才会发放。

在过去两三年里,因巨大需求结合风险资本的推动,校园贷盛宴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由于泥石俱下,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各小贷公司和高利贷个人都涌进来,也出现了诸多负面事件。一些校园贷平台利用大学生金融知识的缺乏、信息不对称等,疯狂推广,中介充斥,门槛过低,额度过高,息费过高,重复授信,野蛮催收。有的校园贷平台发放的贷款利率最高达到了年化100%多,“裸条”等事件更造成极恶劣影响。

2016年5月,教育部、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随后,包括上海、重庆、深圳、广州等地方监管部门先后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校园网贷市场,并列出多项负面清单。8月,银监会对校园网贷整治再次提出五字方针“停、移、整、教、引”,其中“停”针对暴利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移”指违法违规行为要移交相应部门,“整”是对校园“网贷”业务进行整改,“教”和“引”则涉及大学生教育。

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校园贷平台的退出和转型,以及市场的开始逐步规范。不过,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的需求依然不减。

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刚刚选取了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小样本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65%的受访者会出现生活费不够用的情况;当出现资金需求时,除了40%的受访者会向家长支取外,其他受访者会选择向朋友和其他渠道借款;对于借款额度,77%的受访者需求在3000元以下,其中1000元以下占比46%。

“从以上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信用需求仍然是基于理性消费。”上述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0年以来,在校生每年增长100万人,据此估算,2017年在校生应该超过2800万人。按照人均信用消费3000到4000元估算,大学生信用消费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除去市场大之外,我们发现大学生信用消费呈现高粘度的特征。也正是考虑到学生贷款需求‘宜疏不宜堵’,学校、家长、学生这三方还是希望能有靠谱的专业持牌的金融机构来做这部分业务的。”

不过,在整治的大背景下,“正规军”想深度进入这个市场,或许还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灾后重建”工作。

“我们的确是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把校园贷款市场基础给打扎实。”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上述人士称,国家助学贷款目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一类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这两类主要定位是“资助贫困学生”,覆盖率在20%,“那么我们产品定位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补充’,这就让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增大了。同时,我们也正在与高校一起探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进行金融基础知识的培训,教他们如何辨识不良网贷,培养自己的良好信用。”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