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团披露了2016年度纳税情况等七项数据。阿里巴巴集团以及蚂蚁金服集团2016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创造了超过3000万的就业机会。一时间,各大媒体都被阿里提出来的“新实体经济”刷屏。谁都知道,这组数据和这个概念,正是对此前波澜再起的“虚拟经济祸害论”的回应。
实体经济不行真的是受互联网影响吗?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比如说今年7月份,在淮海路上经营了近20年之久的太平洋百货要关门歇业,某媒体甚至以《传统百货挥别黄金时代:20年太平洋百货淮海店也要关门了》为标题报道这个消息。尽管这个太平洋百货的歇业是因为租赁到期,但还是有更多的人将其解读为是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所致。
是的,随着互联网普及,很多购物行为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因此很多传统零售业受到冲击,甚至不得不关门大吉。但如果仅仅以此来界定线下零售业就没有前途很有问题的。即便淮海路太平洋百货歇业,但是该处还是一个购物中心。如果看看这些百货商店的变化,发现在其原址取而代之的也不是什么其他行业,绝大多数还是线下零售业。同样遭受电商冲击,为什么这些零售业能继续存在,而太平洋百货就无法继续生存?在我看来,仅仅用互联网冲击来形容当下百货业困境,如果不是错的,至少也是一种思维惰性。
事实上,在电商的冲击下,很多零售业态不仅没有萎缩,相反还快速增长。比如二百永新大楼变身为优衣库全球旗舰店,东方商厦淮海店变为无印良品全球旗舰店,这些旗舰店的形式是以前零售业从未出现过、但是非常受消费者追捧的一种业态。
当然,在传统百货业日渐式微的今天,我们还看到了很多线下零售业态在快速增长,比如说24小时便利店就是其中之一。有数据统计,在2015年,15家主要代表性企业销售额增速为18.2%,远高出其他业态。在二、三线城市,各便利店企业已经开始加速布局,便利店门店数量大大提升。即便便利店的增速如此之快,但还是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并没有满足庞大的中国市场对便利店的需求。
为什么电商迅猛发展,而便利店也在快速扩张?最为简单的理由可能就是24小时便利店提供了电商无法实现的服务,你可以在饥饿的时候随时吃上热腾腾的关东煮吗?电商显然不能。由此可见,差异化生存是问题的关键。百货公司之所以要关门大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太过单一,这种同质化的服务在现有的市场下太没有竞争力了:如果消费者轻而易举就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那么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到百货商店。当更多的购物中心提供了吃喝玩乐一站式服务,电商可以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而百货商店还只是提供简单的购物服务,消费者必然会用脚投票来作出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远离百货。
换句话说,百货业之所以不景气,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能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于是,很多百货商店就只好关门大吉。在这个百货业的转型中,我们看到了市场竞争的本质:优胜劣汰。同时,在这些24小时便利店的扩张中,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的作用。如果你到这些便利店买过东西,你就会发现它们相当一部分的支付采用了支付宝和微信,这些依赖于互联网的支付手段极大提高了店铺的运营效率。当然,这些零售店不仅借助了互联网的支付手段,同时还通过微信服务号或者支付宝生活号给消费者推送最新消息,从而培养自己的忠实粉丝。而这种优势是传统线下百货业所无法提供的。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号称互联网对国家发展有隐患的董明珠,她所在的格力电器还是积极拥抱互联网给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果以“格力电器”为关键词在微信公号中搜索,就会发现有近百个微信公号———它们中有格力电器的经销商,也有格力电器本身;有专门给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的服务公号,也有作为电商的经销商。假设互联网不能给格力电器带来效率提升,公司会这么费尽心思设立并且运营这些网站?
事实上,格力电器自身的行为已经说明了互联网给传统商业带来的效率提升,不仅能推介品牌,同时还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而这恰恰是马云所说的新零售,今后的商业不再有线上和线下的区分,“我说互联网没有边界,就像电没有边界一样。10 0多年以前,你不能说这个行业可以用电、那个行业不能用电,电是没有边界的。”(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