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回顾2016年创业投资的这十大预言,哪些被打脸了?

游客 2017-01-02 08:58:00    200910 次浏览

来源:投资中国网 作者:陶辉东

预言一:滴滴和Uber不会合并

201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迎来合并潮之后,最吊人胃口的悬念无疑是滴滴与Uber中国将会死磕下去还是走上合并的套路。收编快的之后的滴滴在中国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一家独大之势,但Uber依然战意甚浓,双方之间的补贴战依然胶着,并且还传出将在百度推动下与易到合并的消息。2015年10月份,时任Uber中国副总裁柳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很多企业合并都只是市场份额的合并。但是,对于产品技术型公司,我看不到合并的趋势……所以我们不会考虑合并。”中国的专车市场似乎将从“战国时代”进入“楚汉之争”。

不过,在反复否认之后,2016年8月1日滴滴和Uber突然宣布了双方的合并案:滴滴将Uber中国收入囊中,而Uber则持有滴滴20%的股份,双方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之后,两家公司很快启动了整合,消耗掉数十亿美元后,专车市场正式结束了大战。9月底,柳甄发内部信宣布离职。

预言一:文化娱乐市场爆发,电影票房过600亿

在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投资热点中,文化娱乐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几大领域之一。这其中,电影是一个标杆性的行业,投资热情极高。

从数字上看,中国电影市场前两年的增长神速。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6亿元,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亿元,增长率48%。在普遍的乐观预期之下,业界喊出了2016年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元的口号。

不过,这一目标现在已经基本落空。截至2016年12月13日,全国总票房仅为425亿元。而剩下的十多天里票房不仅很难创造奇迹,还可能继续跌破预期。最近上映的大片中,期望值最高的《长城》被吐槽淹没,高开低走,四天收获5亿票房。也就是说,2016年的全国总票房不会比2015年高太多,基本没有增长。

从单片票房来看,2016年的不少“大片”也远低于预期,《爵迹》最终票房4.8亿,《我不是潘金莲》4.4亿。前几年动不动破十亿的现象消失了。

对于电影市场的这场“滑铁卢”,业界分析了很多原因,有说有关部门治理票房造假,使得票房统计中的水分被挤出;也有人说是因为网购渠道的补贴大幅减少,导致票价上升观众减少;有人说都怪豆瓣。不过小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现在的电影越来越难看了。

预言三:VR走进主流消费市场

在2015年底,VR是最闪耀的“明日之星”,在年底的各类投资行业论坛上,几乎言必称VR。无论国内国外,对于VR的发展都非常看好。在国内,不仅创投机构关注VR,上市公司也纷纷将VR作为并购题材,整个行业一片火热。

2015年12月,英国著名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发布报告称:“虽然当前VR技术只是吸引了科技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但2016年该技术将逐渐走进主流消费者市场。”在国内类似观点也比比皆是,例如安信证券电子行业分析师安永平在2015年11月的一次采访中称:“从2016年开始,用户开始进入大量上升的一个真实发展阶段,所以,VR时代正在到来,而且,2016年是一个确定性的元年。”

2016年已经过去,VR尽管有所发展,但显然谈不上“走进主流消费市场”。不久前一位投资人兴奋地发朋友圈纪念,“第一次遇到纯为了玩而不是工作,去买全套VR装备的土豪”。

预言四:资本寒冬结束,春天将来临

2015年中,A股崩盘带来一场突如其来的一级市场资本寒冬,这之后关于寒冬何时过去的讨论就从未停止,其中最乐观的一种观点是:随着2016年春天的来临,资本的春天也将归来。

这一希望显然已经落空,尽管可以听到很多投资人否认存在资本寒冬,但从数字来看,2016年一级市场总体的投资规模与2015年下半年相比并无起色。

预言五:O2O已死

O2O是上一轮移动互联网创业与投资热潮的最大宠儿,而从2015年开始“O2O已死”的说法开始流行。这背后是大批的O2O创业公司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投资人纷纷表示不看O2O公司了。提到互联网泡沫,O2O总是第一个被提及的概念。O2O仿佛从当年的宠儿变成弃儿。

进入2016年,创业者们已经不再用O2O的概念去融资了,依然活着O2O公司在市场上几乎没了声音。不过,“O2O已死”的说法也并不全对,因为至少有一个例外,就是2016年下半年突然兴起的共享单车。即使以“线上获取流量,线下提供服务”这样狭义的定义出发,共享单车也是相当标准的O2O模式。摩拜和ofo几个月间竞赛式的融资,以及随后小鸣单车、1步单车等十几家同类公司雨后春笋一般冒出的现象,说明资本对O2O依然有热情。

预言六:智能手机增长饱和,移动互联网进入拐点

据IDC统计,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仅增长2.5%,远低于之前10%以上的高增长。市场普遍认为,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在2016年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目前各大市场调研公司尚未公布2016年的全年数据,而从已有数据来看,2016年中国手机出货量仍将维持低速增长。IDC统计显示,2016年第一、二、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1%、4.6%、5.8%。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进入饱和,一方面对手机厂商造成冲击,例如小米手机的销量2016年前三季度出现了30%~40%的同比下滑。另一方面,相应的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在2016年“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成为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新概念,流量红利的彻底消失,以及获取用户成本的大幅上升,冲击着移动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在O2O领域,烧钱补贴时代终结,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在新媒体领域,野蛮生长时代结束,重拾“内容为王”的口号。

预言七:注册制、战新板等利好,VC/PE大规模退出

2015年底VC/PE对来年的最大期待无疑是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的推出。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2015年6月中旬,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

尽管经历了股灾,注册制和战新板的步伐似乎依然越来越近。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2015年12月,证监会一官员甚至透露,推出战略新兴板为2016年发展资本市场的“首要任务”,“明年一定要推出。”当时媒体报道称,战新板的人员和设备都已经到位。深受“退出难”之苦的人民币基金们无不欢喜鼓舞,期待着一场IPO盛宴。

不过在2016年两会期间,战略新兴板的内容却意外的被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删除了,意味着其开设进程已经中止。此外,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也在记者会上表示,注册制是不可以单兵突进的,研究论证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这也意味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将暂缓施行。

注册制和战新板的搁浅,让一些VC/PE们“很受伤”。不少机构提前布局了一些医疗、TMT等新兴行业的中早期项目,现在看来退出周期要拉长不少。

预言八:新三板诸多利好政策下,流动性明显改善

2015年12月,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业界对这一新生的股票交易市场充满了期待,普遍预测来年挂牌企业数将翻番,达到一万家,并且还将出台分层、调整交易门槛、改革交易机制等诸多利好政策,提升市场活跃度。

2016年12月19日,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总数如愿破万,成为全世界挂牌企业最多的股票交易市场。在改革方面,新三板稳步推出了创新层。不过,新三板的流动性并没有明显改善,2015年12月新三板日均交易额约为10亿元,而到2016年12月,虽然挂牌企业数量翻了一倍,日交易额却依然保持在10亿元左右。

对于一些业界人士期望的在交易门槛和机制上的更多改革,股转系统官方人士态度始终较为谨慎,在各类公开场合均表示新三板需要时间发展成熟,形成自身的交易风格,希望舆论不要给新三板的发展太多压力。

预言九:并购市场继续爆发

2015年并购市场持续火爆,交易规模大幅攀升。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显示,2015年在已完成的并购交易中机构退出案例为311起,投资机构合计获得账面退出回报金额为50.9亿美元,平均退出回报倍数为5.92倍,IPO退出与并购退出的回报率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创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扩大用户量、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资源整合,市场普遍认为并购热会继续下去。

进入2016年,并购退出成为国内VC/PE市场最主流的退出方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过,并购市场的活跃度相较于2015年整体上有所回落。截至2016年12月16日,国内全年完成的并购交易案例数量为3887起,同比下降24.9%,完成交易规模2474.42亿美元,同比下降27.3%。

预言十: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加速

赴美上市曾是国内科技企业的首选,但在美国资本市场估值水平与国内相比有数倍的差距,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对注册制、战略新兴板和新三板分层改革有较高的预期,大量在美上市的科技公司有意回归国内上市,2015年数十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宣布私有化计划,还有大量公司蠢蠢欲动。

进入2016年,不仅中概股私有化浪潮继续,在香港上市的万达商业、中国恒大等地产公司也纷纷加入私有化大军,谋求回归A股。不过由于前面提到的各项改革要么停滞,要么不尽如人意,私有化之后的一大批中概股公司再上市之路变得非常狭窄,于是推高了A股壳资源的价格,这大概2016年最大的意外。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