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成龙的《铁道飞虎》票房惨淡,保底发行还是门好生意吗?

游客 2016-12-30 04:42:27    201100 次浏览

上映5天,成龙主演的《铁道飞虎》的票房尚不足3亿。不过,制片方无需太过担心。早在电影上映之前,他们已经稳稳拿到了3亿的收益。没错,制片方耀莱影视以保底发行的形式,卖掉了其票房收益权。保底发行方为微影时代,保底金额10亿元。

成龙的《铁道飞虎》票房惨淡,保底发行还是门好生意吗?

在今年,保底发行的热潮席卷了国内影视圈。《美人鱼》、《封神传奇》、《绝地逃亡》等电影都采用了保底发行的模式。但总体来看,今年大部分的保底发行项目都以失败告终。除了保底18亿的《美人鱼》票房超过了33亿,大部分保底电影的票房都未达到保底数额。

正在热映的《铁道飞虎》目前口碑平平,票房走势也不够强劲,同样可能面临票房不及保底数额的危机。在国内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当下,保底发行这门生意越来越难做,微影时代等公司为何还争相参与这场“豪赌”?未来的保底发行还将持续火热吗?

现象:曾经的好生意变成亏本买卖?

所谓保底发行,是影片发行方对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在电影上映前,发行方对影片进行市场预估,制定一个保底票房数额。即使影片的票房没有达到保底数额,发行方也会按照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如果票房超过了保底数额,发行方将拿到更高的分账比例。

以《铁道飞虎》为例,如果票房低于10亿,制片方可以获得3亿票房保底金(需跟影片各投资方分账),10亿至12亿元的所得票房分成收益,制片方和发行方二八分账,12亿元以上的部分,双方五五分账。也就是说,不管《铁道飞虎》的票房如何,耀莱影视及影片投资方已经稳拿3亿收益。

实际上,保底发行的大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近年来的几个成功案例。2013年,华谊为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保底3亿元,最终该片斩获12.46亿票房,华谊净收入高达1.4亿。2014年,《心花路放》由北京旅游(现名北京文化)与中影股份北京发行分公司保底发行,保底数额5亿元,最终电影票房达到了11.8亿,让发行方大赚一笔。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美人鱼》,以和和影业为首的多家公司保底18亿发行,最终影片票房高达33.92亿,让发行方赚了个盆满钵满,和和影业也一战成名。高收益的诱惑之下,大量影视公司纷纷投入到保底发行的热潮之中。未料想,迎接他们的却是血本无归的风险。

随着票补的退潮,国内电影市场迅速降温,多个档期接连“失守”。保底发行也随之显露出了“不保底”的一面。从4月上映的《梦想合伙人》,到暑期档的《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封神传奇》,再到11月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保底发行项目几乎全军覆没。即使是暑期档的票房冠军《盗墓笔记》,也仅仅艰难越过了10亿元的保底票房大关。

成龙的《铁道飞虎》票房惨淡,保底发行还是门好生意吗?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保底发行就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实际上,保底发行的高收益一直伴随着高风险。据业内人士透露,内地每年发行的七百多部片子里,能赚到钱的只有两成。想要在数百部影片中“押到宝”,本来就非易事。只不过,前两年国内票房市场的一路高走,迷惑了入局者的双眼。票房回归理性之后,一些入局者才发现自己血本无归。

根源:既是资本赌局,也是片源之争

采用保底发行的电影,一般都是大制作、大卡司的影视作品。然而,在国内票房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即使是成龙的《绝地逃亡》,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也无法逃脱保底失败的命运。那么,为何还有这么多公司争相入局呢?

最初,参与保底发行的公司大多是传统影视公司,有电影发行的经验。对这些发行方来说,如果没有保底发行,在票房总分账中所占据的比例就会很低,需要跟制片、院线、影院共同分一杯羹。只有选择保底发行,才有机会分得更多的票房收益。比如,《西游降魔篇》大卖后,华谊分得的1.4亿净收入,就超过了制片方。

成龙的《铁道飞虎》票房惨淡,保底发行还是门好生意吗?

不过,从《美人鱼》等影片开始,新玩家纷纷进场,基金公司、在线票务平台、新兴民营影视公司都介入到了保底发行领域。有专家指出,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将电影市场视作“淘金热土”,把电影当作了新的投资方向。

相较之下,微影时代、猫眼等在线票务平台的介入,与其说是为了逐利,倒不如说是为了争夺电影发行份额,以便在电影市场站稳脚跟。仅成立两年多的微影时代,在今年已参与了《致青春2》、《盗墓笔记》、《火锅英雄》、《铁道飞虎》四部影片的保底发行。在微影时代CEO林宁看来,刚刚融资几十亿的微影时代目前“不差钱”,即使保底失败,也不会带来特别大的资金压力。

新兴的民营影视公司也是基于相似的考虑。如今的保底发行,已经成为了新公司快速切入影视行业的一条捷径。为了争夺优质线大片的发行权,这些影视新贵不得不压低发行费用,甚至重金参与保底。否则,资深影视公司就会把热片抢走。对此,剧角映画董事长梁巍就曾坦言,如果不参与《栀子花开》的保底发行,就拿不到这部电影。

实际上,即使参与保底发行的赌局,小型影视公司也常常沦为“炮灰”。据了解,2015年传统五大民营发行公司主发的国产影片所占票房份额达63%。也就是说,通过保底发行成功入局的新兴影视公司少之又少,电影发行市场仍为五大传统民营发行公司的天下。

未来:电影市场不景气 赌赢越来越难

诚然,保底发行为影视新贵和跨界资本提供了切入影视领域的机会。然而,国内的保底发行,实质上依然是资本的对赌。国际上的保底分账,是基于版权,而不是基于票房。国内的保底发行,是针对票房数字的赌局。如果影片票房不好,甚至可能会引起一场官司。

在国内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保底发行的风险也在提升。票房在逐步回归理性,通过一部影片获取巨额利益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纵观保底发行大获成功的电影,如《心花路放》、《美人鱼》等片,基本上都是既有一定制作水准,也有话题度和票房号召力的影片。而今年参与保底发行的影片,有不少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未达到发行方预期的票房也在情理之中。

成龙的《铁道飞虎》票房惨淡,保底发行还是门好生意吗?

总体来看,中国的电影产业还远未成熟,电影制作水准、产业链结构都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保底发行为影视公司和跨界资本提供了逐利的机会,但随着国内电影市场日渐成熟,观众回归理性,留给投机者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正如华谊影业CEO叶宁所说:

“保底发行只是一种行业不成熟之时,大家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权宜之计、一个短期的现象。采取这种简单的方式就是追逐短期利益。”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