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游客 2016-12-26 16:00:33    200985 次浏览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 陈因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图为动力电池战略发展研讨会暨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立大会现场

2016年,科技司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围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业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6年主要工作

一是实施创新中心工程,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编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出台《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于6月正式成立。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进入创建阶段。各地方积极探索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和广东省已经开展了19家省级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

二是加强发展规划引导,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大会,推进全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编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联合财政部新认定69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对2013年已认定示范企业开展复核评价,通过79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达到425家。新认定28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53家。

三是参与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推进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改革,加快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改建工作,会同科技部落实科技支撑《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加强5G发展战略研究,推动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深化5G交流合作,联合欧、美、日、韩产业界在华举办第一届全球5G大会。编制《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加快物联网优秀成果和案例应用推广,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等基地建设,成功举办首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印发车联网创新发展方案,加快制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建车联网测试基地,推进中德车联网合作。

四是落实标准改革要求,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整合精简3052项强制性标准、启动了4万项推荐性标准复审。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批准发布了2275项行业标准,完成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核心标准和20项集成电路领域军民通用标准的制定,启动了数字化车间、工业云等一批智能制造核心标准的研制,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标准体系,发挥了标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规范、指导和引领作用。支持176项由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其中50项已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夯实产业技术基础。编制《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指导企业组建移动智能终端知识产权联盟,推动筹建集成电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建立知识产权风险协同防御和应对机制。制定《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指南》。开展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指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知识产权政策与创新政策对接。面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部署开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工作,2016年确定19家单位入选首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录,涵盖机械、电子、通信、化工、有色、轻工、建材、航天、航空、冶金、纺织11个行业。开展工业和通信业计量工作,推动构建行业计量工作体系,安排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项目104项。推荐国家科技奖励项目25个,开展科技成果鉴定24项。

六是加快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联合编制《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组织开展质量升级活动。新核定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23家,引导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开展质量改进咨询和诊断服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在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领域解决关键部件可靠性等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推动形成技术应用的扩散机制。持之以恒地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新增质量标杆33项,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2016年确定了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76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38个、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单位6个,形成了一批区域品牌建设示范经验,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科技创新工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质量第一,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是统筹推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加快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指导和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联合财政部继续开展2017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做好已认定示范企业的复核评价,扩大示范企业辐射影响力度。组织实施2017年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认定工作,加强对已认定重点实验室管理。聚焦产业发展未来2~3年内亟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修订《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二是加快推动科技支撑《中国制造2025》,推动部署《中国制造2025》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完成工信部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改建工作。积极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项目工作启动实施,促进其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加快融合性领域高技术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统筹协调5G推进工作,深化5G国际合作。持续推动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发展,推动在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快车联网创新发展,推动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试点示范等工作。

三是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落实提高质量标准工作,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重点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基础等标准化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快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提升标准国际接轨程度。加大对我国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推进标准化工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四是推动建立联合保护、风险分担、开放共享的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机制,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协同预警机制建设,鼓励引导知识产权专业机构面向产业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继续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开展重点领域计量校准、试验验证共性技术研究。支持和鼓励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部属高校和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展洽活动。

五是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组织一批行业非竞争性质量共性技术问题攻关及应用推广项目,提升工业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不断创新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组织方式,规范引导更多服务机构参与企业品牌培育工作,加强对质量品牌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围绕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年度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创新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