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剑超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微软北京公司,成了一名开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薪水颇为丰厚。因为工作能力强,汪剑超经常被派到美国微软公司总部开会、学习。记得第一次出差到美国时,汪剑超感到非常惊讶,因为那里的街道非常干净,每个人都会冲他笑,和国内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他很想搞清楚一点:这里的环境怎么可以做到这么好?很快,他就在一件小事中找到了答案。
有一天中午,一个美国同事带他去公司的食堂吃饭。吃完之后他们要去倒盘子里的垃圾。当时,汪剑超一下就愣住了,因为他的眼前摆放着好多个贴着不同标志的垃圾桶。在那之前,汪剑超也听说过“垃圾分类”,但他从没想到,原来垃圾可以分得这么细致。最终,美国同事手把手教汪剑超学会了怎么分类。
这件事给汪剑超的感触特别深。他意识到了一点:不论好的环境,还是坏的环境,都是由人决定的。回到北京后,他对国内垃圾处理的问题加倍关注。结果,一串又一串的惊人数据让他瞠目结舌。比如,按一个人一天产生一公斤垃圾来算,全中国一天就产生130多万吨垃圾。这些垃圾其实有百分之四五十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事实是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被拾荒者、收破烂的回收,因为他们只会挑一些高价值的东西来回收。
有感于生活的启示和惊人的数据,汪剑超作出决定:去做一些真正能影响自己、家庭、朋友以及更多人的事情,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好。恰巧,同窗好友在此时向他发出了邀请,邀请他创建一家专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资源化的企业——“绿色地球”。汪剑超很快辞去了高薪工作,南下成都,成为“绿色地球”的执行总裁,开启了他与垃圾奋战的人生。
“绿色地球”的点子,是受美国一家名为“再生银行”公司的启发。“再生银行”规定:住户每投递10磅可再生垃圾,“再生银行”就支付5美元到住户的专门银行卡,住户可用它在参与该计划的任一商家消费。“绿色地球”的创意与之相似,他们与成都市政府签订了服务合约,由“绿色地球”负责在成都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如果推广效果好,那节约下来的垃圾处理成本,就是“绿色地球”的服务费。那时汪剑超要做的,就是跑到无数小区进行试点推广。他动员住户注册自己的信息,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环保箱,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垃圾分类的标准。
可汪剑超很快就发现,很多人虽然注册了,但还是习惯随手就把垃圾卖给传统收废品的人。怎么样做才能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呢?汪剑超每天都在苦思冥想,最后,他想到了二维码。
他让“绿色地球”在试点的每个小区都配上他们专门研制订购的分类垃圾箱——二维码垃圾箱。垃圾箱边配有免费的二维码打印机,用户只要输入信息,就可以打印自己的专属二维码。用户每次投递分类好的垃圾,只要贴上这种二维码,“绿色地球”的工作人员就能通过扫描的方式知道哪袋垃圾是哪个人丢进去的。如此一来,“绿色地球”能通过二维码来跟踪每一袋垃圾的去向,方便管理。有了二维码,用户便能累积他们投递的垃圾积分,之后再用积分兑换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或者给手机充话费。为了管理好用户投递的垃圾重量,“绿色地球”还把普通电子秤改装成“高科技新产品”。他们在秤上加装天线,再连到电脑主机,这样的话,垃圾过秤时系统就能自动将重量计入用户账户,保证用户能尽快拿到应得的积分。
通过贴二维码投递垃圾的方式,用户每次投放完垃圾就能在他的账号里看到通知。通知告知他丢了多少垃圾,垃圾分类是否正确,他又得到了多少积分。这样的反馈机制推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很受用户欢迎。让汪剑超最高兴的是,“绿色地球”在他和团队的几年努力经营后慢慢有了收益。政府购买下服务后,“绿色地球”将收集的垃圾中的再生资源作为原材料销售给传统企业,从而节约下大笔垃圾处理成本,变成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