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靠近北极圈的冰岛凯尔赫(Karholl),中国、冰岛两国的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美联社11月16日报道称,两国共同建设的极光联合观测台(Aurora Observatory)预计在明年秋天就能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近年中冰两国合作的又一成果。中国对北极的雄心正在冰岛的偏远谷地上逐渐成型。
极光观测站完成想象图
共同建设极光观测台
美联社介绍,这座观测台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冰岛研究中心(the Icelandic Centre for Research)联合设立。中方提供资金建设,明年投入使用后将接纳来自中国、冰岛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该观测台位于冰岛第二大城市阿库雷里市境内一个名为“凯尔赫”的农场内。该地位于北极圈边缘,处在地球夜侧激光带下,是监测地球磁层爆发性活动“极光亚爆”的理想场所。
《冰岛晨报》介绍,项目始于2012年,建设费用约为220万欧元。限于冰岛国内法律,项目用地由冰岛方面出面购置。设施所有权归冰岛完工后将租借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使用,后者提供财务支持,用于抵扣租金。完工后将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展极光和相关空间气象的长期观测。
建设中的极光观测站
与研究中心配套建设的还有一座游客中心。当地居民也瞅准商机,纷纷开设坚家庭旅馆和温泉浴池。
始于经济合作
冰岛最初接近中国是出于经济目的。当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冰岛银行业首先崩溃。冰岛克朗跳水、失业率激增,冰岛政府一度处在破产边缘。当时冰岛急需一个能帮助其走出困境的伙伴,而中国正有此意。2010年6月,冰岛和中国签署了总金额为35亿元人民币(约合660亿冰岛克朗)的本币互换协议,目的是为了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三年后,中冰两国又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也是中国首次和欧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而有了冰岛的支持,中国在2013年获得了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身份,还参加了当年由冰岛主办的北极圈论坛大会。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参加2015年北极圈论坛大会
《极地杂志》(Polar Journal)主编、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员安妮·布雷迪(Anne-marie Brady)表示:“中国在经济、科研、政治、战略等多个方面都对北极抱有兴趣。但当前他们想要的,主要是确保能参与决策,并争取一切开放权益。因此,有冰岛这样一个友好国家再好不过了。”
两国目前讨论的一些计划可谓雄心勃勃,比如在冰岛北部的地峡建设一个大型港口供北极航路使用。这个港口虽然还未开始建设,但双边经贸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冰岛此前准许中海油在冰岛水域勘探石油。中国也已经与冰岛企业就地热能利用展开接触。
去年,中国吉利向冰岛“碳循环国际”(Carbon Recycling International)投资4550万美元。全球首座可再生甲醇工厂就由该公司运营。中国电信巨头华为也与当地企业合作在冰岛西北部建设一座炼铝厂。
碳循环国际公司的可再生甲醇工厂
在2016年前9个月,冰岛自中国进口额为3.3亿美元,出口额为7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2.6%。中国驻冰岛大使馆表示,双边经贸“尽管体量较小,但增长十分迅猛。”
中国大使馆在回复美联社时表示,中国能从冰岛的“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生命科学及碳纤维产业”中获益,对于冰岛的鱼肉产品、乳制品和矿物质水资源也很有兴趣。作为回报,中国则能为冰岛提供丰富的制造业产品。与此同时,中国游客也能帮助冰岛尽快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赴冰岛的中国游客已经从2014年的约2.6万人上升到今年的约6万人。
冰岛南部海岸
从担忧“监视我们”到“为何还没完工”
但对于人口只有33万人的冰岛来说,和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打交道难免会引发一些担忧。冰岛大学经济学家Asgeir Jonsson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认为,这种疑虑十分正常。
“我们是个非常小的国家,自然认为国家的独立地位是靠争取和维护的。冰岛对于抵抗大国掠夺资源有着很长的历史。这段历史给我们的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记。”
误解在五年前达到顶峰。2011年,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决定购买冰岛一块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公众的强烈反对一度使得冰岛内政部叫停了这项计划。
当极光观测台决定建设的时候,冰岛一名前欧安组织官员还在2014年宣称,中国是为了监视北约基地。但在凯尔赫,观测站负责人利恩你岑(Reinhard Reynisson)对与中国进行合作很乐观:“对于冰岛这种小国来说,交朋友总比树敌人好得多。”
观测站的建筑工人,摄于10月31日
美联社表示,从两国的交往史来看,这种合作明显是互利共赢的。利恩你岑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冰岛人对于中国的疑虑已经开始逐渐消散。
“如今你可能不太会听到‘中国人建观测站是为了监视我们’这种话了。现在更有可能听到人们问:‘为什么还没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