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航天员景海鹏(左二)、陈冬(左一)与地面上的航天员王亚平(右一)一起为全国青少年小朋友录制的一堂“太空科普课”上线播出。新华社发
神十一航天员在太空中有哪些任务?天宫二号中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昨晚,世界航天史上第一堂“天地联讲科普课”在新华社线上平台播出。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地面航天员王亚平为全国的小朋友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太空科普公开课。
“太空蚕宝宝”5只吐丝结茧
太空公开课中,航天员上午的第一项工作是照顾蚕宝宝。香港的中学生“小科学家”把他们的养蚕创意带到了太空上。在地面养蚕可以观察到蚕吐丝有方向,其蚕茧形成的过程有规律、有特点。那么在太空中蚕宝宝能不能吐丝、做茧呢?公开课中,航天员景海鹏拿出了一个巴掌大的“蚕舍”,在距地球393公里的太空中,这就是蚕宝宝们的家。景海鹏展示,经过悉心照顾,6只蚕宝宝中的5只已经成茧了。
地面航天员王亚平介绍,养蚕实验已经结束,蚕宝宝吐丝成茧后被放入了冷藏室,将被带回地球。
“太空生菜”比地面还绿
一位小朋友在新华社客户端提问,如果将来进行更长时间的太空飞行,航天员们怎样在太空中吃到新鲜蔬菜呢?地面航天员王亚平介绍,“答案很简单,自己种!”
原来,神舟十一号就带上了生菜种子,两位航天员也在太空当上了“菜农”。“这几棵生菜很幸运,它们可是中国首次太空人工栽培的植物!”
太空种菜和地面有很多不同,“地面一般是先播种后浇水;而在太空安置种子的是硬质材料,只有吸水软化后才能把种子放进去,所以是先浇水后播种。”王亚平介绍,太空种菜用的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一种名为蛭石的矿物质,其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可以轻松将水传导到植物根部,“让生菜们喝个痛快。”
据介绍,进入组合体第五天,生菜种子发了芽。此后,航天员们还给生菜间了苗,将弱一些的菜苗拔掉,保证每个单元格里只有一棵菜苗。为了让菜苗长得更健壮,航天员们还用注射器往栽培基质里推送空气,使菜苗根部呼吸到新鲜空气,“生菜长得很精神,看起来比地面还绿一些。”
王亚平解释,这次的生菜只是用来做实验,将来如果进行更长时间的太空飞行,蔬菜不仅可以提供食物,还可以提供氧气。
人脑控制电脑不用眨眼
随着航天任务越来越复杂,如果可以突破双手操作的限制,用意念来控制机器,该有多好啊?太空公开课介绍,事实上,中国航天员已经在开始试验这样一种“神器”——脑机交互技术。“眼皮都不用眨一下,就能控制电脑。”
地面航天员王亚平介绍,脑机交互是采集被试者的脑电,提取特征识别命令,进行控制,“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进行脑机交互技术空间适应性测试。”
王亚平在地面演示脑机交互技术:涂上导电膏,头上的脑电帽就能更好地采集到头皮的脑电信号。“大家看,电脑屏幕上有四个头像,我一直注视第一个‘小A’,这条指令就会通过电脑传递给机器人。机器人就会知道我想跟小A交流。”而在运动想象实验中,王亚平集中精力想着自己的左手,不一会儿,机器人就举起了自己的左手。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实验在地面也能做,为什么要到太空中做?”王亚平解释,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弄清太空环境对脑电波是否有影响,地面建的分类模型在太空是否还适用。
太空食谱照顾个人口味
在大家的印象中,航天员只能吃味道“不咋地”的压缩食品,但其实他们已经能在太空享受大餐了。太空公开课展示,此次带上天宫二号的食品有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功能食品等六大类近百种。食谱是5天一循环,还特别照顾了个人口味,“给山西人景海鹏带去了陈醋,给河南人陈冬准备了面条。”前几天景海鹏五十岁生日时,竟然还在太空吃到了罐头装的奶酪生日蛋糕。
尽管工作繁忙,但航天员每天还必须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跑步、蹬自行车、拉力器。这是因为长期在失重环境下,有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因此,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每天坚持锻炼。
因为没有了重力,在地面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在天上却易如反掌。太空公开课中,两位航天员就进行了一场太空“比武”。航天员陈冬打起了“太极拳”,航天员景海鹏使出了“无影脚”。
“太空体检”研究失重变化
一位小朋友在新华社客户端提问:“航天员在太空中会生病吗?如果生病了怎么办呢?”“太空体检”,给了他解答,景海鹏向大家展示了为太空失重专门准备的服装,中间和两侧都有很多粘扣可以打开,“(体检时)穿普通的衣服不太方便,所以设计了很多拉链。比如量血压,把胳膊上的拉链一拉就OK啦!”
航天员陈冬给大家“揭秘”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体检还真有跟地面不同之处。“太空失重时,人的器官会发生一定的位移,许多位置在天上就不太好找,需要反复变换探头。”比如,找脖子上的动脉时,陈冬就费了一番工夫:因为到了天上,动脉旁边的静脉也变得很粗,所以容易搞混。据介绍,“太空体检”的主要目的就是检测航天员在太空中身体各项指标是否与地面一样,“通过实验得到珍贵数据,返回地面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身体在失重情况下的细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