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同一款游戏下的部分Steam评测:
相同的内容,相反的评价
上图中左边蓝色的,在Steam评测体系里是指“推荐”,俗称“好评”,而右边红色的,原本是指“不推荐”,俗称“差评”。虽然从颜色上看泾渭分明,但非常有趣的是,这些评测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归根结底三个字:求汉化。
Steam玩家应该都已经看到,这个平台上近年来有种趋势:“不汉化就差评”的现象正在变多。
光是近几个月,就有世嘉旗下《无尽传奇》《战锤:全面战争》《足球经理2017》等几起中国玩家刷差评事件,而且也相对波及到了《暗黑地牢》《泰拉瑞拉》等小厂作品或独立游戏,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足球经理2017》(下简称FM2017)这起。
对于还没听说过这件事的玩家,我简要再描述一下:FM2017的开发商SI曾承诺过中文,结果却出尔反尔,SI主管态度也很没气度,这些都引发了玩家抗争,其方式就是在FM2017的Steam页面刷差评。后来游戏发行商世嘉坐不住了,才出来推动汉化进程。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玩家间或许各有评价,但基本也能达成几条共识:多数人都想要汉化,都同意差评是购买者的权利、FM2017玩家此次的刷差评行为是对开发商的据理力争,没错。
虽然事情暂时结束,FM2017从“多半差评”中恢复过来仍有难度
不过本质上,这件事同“不汉化就差评”本身确有一定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官方曾承诺中文,事后却没有兑现,此前同属世嘉旗下的《战锤:全面战争》也是如此。玩家已经很愤怒了,加上SI主管态度又有问题,集体激怒,也很正常,刷差评又几乎是唯一有效的维权途径,合情合理。即使是围观玩家,多数也可能抱着未必支持、但是理解的想法。
所以此事在玩家群体中,基本已经这么定性,刷差评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不能说错,可事情发生以后,终归还是产生了一些后续影响:“不汉化就差评”现象变得越来越多,无论游戏官方有没有承诺过中文,无论官方态度有没有问题,无论游戏厂商是大是小,无论游戏文本量是多是少……等等等等。
但如果没有FM2017等几起刷差评事件,“不汉化就差评”就不会变多了吗?那也未必。
Steam于2015年年末开启人民币结算,此后大量中国玩家涌入,Steam上游戏的汉化速度却没有玩家涌入那么快。可以说,大量无汉化的游戏同越来越多的汉语玩家之间迟早会爆发矛盾,因为这本质上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汉化需求同落后的汉化数量、质量之间的矛盾。FM2017等游戏更像是导火索,加剧了“不汉化就差评”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增多。
而这,可能就需要我们继续认真对待“不汉化就差评”这一现象本身,并且多考虑一些情形。
其实FM2017刷差评事件也反映出几点信息:刷差评切实有效,人多力量大;“差评是购买者的权利”也没什么破绽,只要你买了,哪怕说游戏名字起得不好听,也是允许你差评的。但我们不仅得判断这种行为的对错,有时还得看看这么做有何影响,这是一种长远的考虑。
在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Steam和中国玩家间仍存在一个过渡阶段,一个汉化需要时间、玩家却不断在打差评的过渡阶段。
《文明6》中国文明领袖秦始皇,会说一口奇怪的普通话
对大厂
汉化需要时间,不仅仅是制作时间,还有反应时间、接受风险的时间。2K反应是很快的,《文明6》自带简中和普通话配音,虽然翻译质量堪忧,在国内话题度还是高,国区销量也出众。但也有很多大厂的反应时间没这么快,要他们接受风险,则要更久。
拿任天堂举例,不止中国玩家请愿任天堂,任天堂美国收到的请愿也很多,而且翻译相关的工作人员曾出来正面回应过。当时玩家问任天堂怎么不出美版,是讨厌赚钱吗?但其实任天堂内部讨论后,得出的结论通常都是:是啊,正是因为不讨厌赚钱,所以才不出美版,出了反而有很大风险赔钱,因为他们没看到该游戏的市场足够广大到值得本地化的地步。
玩家说值得,任天堂认为不值得,因为你请愿了也不一定买,所以玩家继续请愿,直到任天堂推翻自己的结论。看看《精灵宝可梦》,我们就能知道这种事要等多久。
对任天堂美国的著名请愿活动“降雨行动”
刷差评恰恰相反,这一办法从目前来看,见效很快,而且很方便,容易引发共鸣,人数足够,就能成功。在非国行游戏没有其他良好途径争取汉化的情况下,经这几次刷差评维权,Steam成了求汉化的现有最佳途径,评测同时承担起了请愿的作用,因为其他方式的请愿作用不大、很慢、显得很无力。
而Steam刷差评与温和的请愿不同,它能切实、快速地真正伤害到厂商,说难听点,也是厂商们不见棺材不掉泪,差评才能激起他们的反应,这才让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所以厂商们通常会作何反应呢?除了这次世嘉的退让,玩家们也已经提到过某种担忧:锁区。
锁区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也可说是件彻底撕破脸的行为,游戏同玩家就像老死不相往来,你放弃这边的市场,我买不到你们的游戏,也自然刷不了差评,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但这是最坏的情况了,实际上厂商越大,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就相对越小。因为多数大厂的“良心”很值得信任——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跟钱过不去,原来躺着能挣钱,后来不能了,他们只会放弃“躺”不会放弃“钱”,这更符合商业逻辑,世嘉已经证明了这点。
如果意外发生,真的锁区,只要中国玩家展现出的购买力强,有资本倒逼,厂商也会服软。但那要花的时间可能就比请愿还长了,刷差评最坏的情形可能就是这样。玩家有资本,就有可能胜利,但长远来看刷差评能加速胜利、还是物极必反,仍很难说。
对小厂和独立游戏
再说小厂和独立游戏,这在Steam也是一个大部头。其实反倒是他们更有可能因为个人反感而锁区,而且谈到之前说的反应时间和接受风险的时间,他们会更慢。
我有时采访一些外国开发者,很多游戏也没有中文,采访结尾一个比较惯常的提问就是:游戏未来可能出中文版吗?有的开发者也说套话,说“正在着手”“马上就出”,却一直没看到出,也有的非常实诚,说“真是抱歉,但我们其实从来没考虑过中国市场”。
中国人多,市场广大,开发者都知道。他们同样有的印象是,这个市场盗版严重,不足为取。国内的正版玩家确实越来越多,但恐怕也没达到压过盗版的程度,外国开发者对中国市场的印象改观需要时间,就像你对Steam上很多游戏闻所未闻,那些游戏的开发者也对中国市场闻所未闻,这也是长期盗版的恶劣影响,只能全体玩家承担。
在几起刷差评事件中,有玩家举例,一些小厂作品或独立游戏都有中文,你们大厂为什么不出?这对比确实很让大厂丢脸,但那些小厂游戏、独立作品的中文一般是怎么来的?
那是通过许多独立的汉化人员亲自找开发者联系方式得来的。他们从邮件询问开始,问开发者是否有兴趣支持中文,再由他们自己提供文本翻译。然而小厂和独立游戏并不总是接受这类请求,他们也要考虑成本问题、对突如其来的异国玩家的信任问题,以及从来没接触过中国市场的问题。
触乐作者张帆就曾发过不少这样的邮件,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发出的邮件大多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回应,只有少数例外是开发者礼貌地回信谢绝,少数中的少数才会接受,《Lethis – Path of Progress》就是其一。这款游戏接受了他的汉化请求,张帆自己花时间、力气翻译,那边的开发者费心配合,促成了这款游戏的汉化。在《关于游戏汉化的两三事,存在感微妙的进步之路》一文中,他说明了此事的意义:
“它是一个良好开端的一部分:通过开发者与玩家的合作,可以摆脱盗版对汉化的绑架,让更多开发者认识到中国游戏市场的存在感,并且在他们未来的作品中对此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当时《Lethis – Path of Progress》仍在为回本而挣扎,但开发团队着手的下一部作品,优先考虑的事项之一就是对包括中文在内的多语言支持。
这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这样付出的开发商和汉化人员也值得我们感谢和赞美。但故事背后的成本其实也很高,比简单打一句差评实在要高出许多。
《Lethis – Path of Progress》下最有价值的中文评测
但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如果在《Lethis – Path of Progress》汉化以前,玩家就给这款游戏刷差评求汉化,这个6人团队会被逼出中文吗?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对小厂和独立游戏来说,用差评求汉化很多时候是无济于事的,甚至会把人逼到穷途末路。从情理上讲,他们做游戏本就不易,不支持没关系,但也别轻率地伤害。
然而在“不汉化就差评”变多以后,这类游戏已经受到了波及。大厂、小厂并不是所有玩家都在乎的事情,而即使有人在乎,也不一定对一款游戏背后是大厂、小厂还是独立游戏有明确概念。这两天遭遇“不汉化就差评”的游戏轮到了《暗黑地牢》(Darkest Dungeon)(起因是开发者曾在官方论坛说过希望未来有机会能支持中文),这款游戏的开发者总共就9个人,但玩家应该知道这一点吗?
对Steam及其余玩家
说完对各类开发者的影响,刷差评其实还对另一方会有影响,那就是Steam,Steam的整个评测体系,包括在使用这一评测体系的玩家。
随着“不汉化就差评”现象的增多,Steam先前就做出改动,在游戏购买功能上方框出方框,强调:“本产品尚未对您目前所在的地区语言提供支持。”而在游戏页面侧边栏,每种语言都有明确标明“界面”“完全音频”“字幕”三方面的支持与否。
玩家拉下网页,看评测前就能知道这游戏有无中文,拉到评测,还得再看10几20遍“这游戏没中文”。这样的评论一多,和其他没有价值的评测一样,损害着评测体系的整体参考价值。
Steam专门把框框在购买上,还是橙色的
除此之外,Steam确实也没对“不汉化就差评”做出任何制约,表明认可了玩家的权利、自由。唯一的规范就是这一句:您认为这款游戏有什么优点或缺点?您是否会将这款游戏推荐给他人?请写下您的看法。请注意保持礼貌并遵守《规则及指引》。
一款游戏存在没中文的缺点,所以不推荐给中文玩家,这样的差评符合评测的定位。但让我们敞开了说吧,现在玩家打差评并不是单纯在不推荐,甚至不是写给玩家看,而是用来直接跟开发商对话的,“不出汉化,不改差评”“求汉化”“快出中文”之类的差评,意图都很明显了。
不过这当然还是玩家的权利。说了这么多,还是得强调一句,这不是在试图制止玩家打差评,该打还得打,那是你的权利,怎么打也是你的权利,你只要购买、付款,打差评也不用承担什么额外责任。而且事实上,如果矛盾没有解决,“不汉化就差评”现象自然会越来越多,很可能谁也不能够制止。
争取到汉化对玩家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紧盯着这点,忽略其他可能发生的影响,也有些让人担忧。备受玩家赞誉的游戏《博德之门》引用过一句话,“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它值得思考。
当前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多多考虑各种情形,对Steam国区的长远发展有好处。如果非要我们总结出某种行为准则的话,你点开那个在Steam随处可见、大约也少有人问津的《规则与指引》,开篇就写着几句话,极富预见性和针对性,一点也不像套话:
Steam规则及指引:讨论、评测以及用户生成的内容
“在Steam中提供反馈、发布信息或讨论一个产品时,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请确保您发布的是与之相关、有礼貌且有建设性的内容。开发者会从各种来源收集反馈并纳入考虑,尽管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一个帖子和问题作出回应。”
这说得已经很好,如果玩家行使权利时也能想想Steam的诉求,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