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京华时报停刊的消息在网络上热传,人们无不为之惋惜。而就在昨天,《京华时报》官方微信发布了《京华时报社员工转岗交流工作启动》的新闻,确认了京华时报社将于2017年1月1日停刊一事,并启动员工转岗工作。同日晚间,京华时报员工表示不接受上文所谈的所有问题,并称该安排为强制性安排。
提到强制性安排,我们不得不想起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裁员”。有评论者认为如今已经到了互联网行业的寒冬期,裁员已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如今的互联网公司裁员的原因都会是哪些呢?我们看过裁员原因之后,是否可以预测到哪些公司将要裁员?
最委婉的裁员——996工作制
如果说我们要在互联网圈内找到一个最委婉的裁员方式,那么一定非996莫属了。今年9月,58同城开始推行996工作制,惹了员工众怒,纷纷指责其是在变相裁员。其实推行996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并非58同城一家,最著名的就是小米,其联合创始人黄江吉想起最初,曾经这样说过“兴奋到就算你不给工资,我都愿意免费为这个事情奋斗、免费为这个事情熬夜不眠不休。”,创始人这样认为,恐怕员工不会买账。在996工作制下,受不了这种强度的员工会自动离职,企业也能达到自动优化人员配置的目的。所以,“996”工作制被誉为最委婉的裁员。
能被理解的裁员——末位淘汰法则
据速途网了解,末位淘汰法则一般在大型互联网企业中采用。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末位淘汰法则的起源,该法通过竞争淘汰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由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他指出GE把员工分成三类:前面最好的20%,中间业绩良好的70%和最后面的10%,而依照经验,最后的那10%往往不会有什么变化。一个把未来寄托在人才上的公司必须清除那最后的10%,而且每年都要清除这些人,只有如此,真正的精英才会产生,才会兴盛。
末位淘汰法则维护了大企业的稳定,同时也给员工增加了一种工作压力。在此谈一件与末位淘汰法则无关的事情,本月初有一位阿里的员工发表了题为《工号105751实名投诉阿里巴巴,终于我被你们逼死了》的公开信,文末还有自杀倾向。看到这条消息,可能很多人会去批评互联网公司给员工的压力大,但是此事件网友评论点赞最高的却是“身体不行就别干。”,可见大型互联网公司压力大是被公众所理解的。
而据速途网了解,目前阿里确实在实行末位淘汰法则,并且还是冷酷的361硬性考评。另外,华为也在实行末位淘汰制,其总裁任正非曾说:“末位淘汰制是永不停止的,只有淘汰不优秀的员工,才能把整个组织激活。”
如今在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的滴滴,在去年的11月就想要停止招聘,滴滴出行CEO程维这样说道:我还是希望让团队把拳头捏紧一点,团队人员太多,执行力会被稀释。这些都是为了未来更快的奔跑。
在手机厂商方面,2015年发展最为迅猛的魅族,选择在今年初采用末位淘汰法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其总裁白永祥在内部信中称,魅族人员规模增长到接近4000人,而打造一支优秀团队成为重点要思考的问题。“杰克·韦尔奇的2-7-1理论,就是每年要淘汰底部10%的人”。
大型互联网公司选择推行末位淘汰法则,能够将公司内部的人员业绩表格化,对于工作努力的员工进行嘉奖,而淘汰的员工由于已经有了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历,再找工作也不会很难。如果说末位淘汰法则仅仅淘汰很少一部分员工的话,那么下面介绍的这种裁员原因,可就会引起大部分员工的恐慌了。
残忍的裁员——业务调整
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会面临业务调整,最初踏入行业蓝海时对于未来困难预估不足,当行业已是红海一片,自身也不得不进行转型,再次踏入如今较为火爆的业务中,人才需求的转变使得它们不得不裁员换血,引入新人来维持企业生存状态。
就在前几天,我们还沉浸在双十一买买买的节奏时,公众号企鹅生态发表了一篇名为《滴滴出行,据说,开始裁员了》的文章,文章中用“据说”的口吻解释了滴滴出行裁员的目标员工主要涉及快车业务线下团队。至于裁员原因,“据说”是因为网约车新政使得滴滴快车业务受影响,同时由于资本寒冬影响逐渐显现,快车业务在滴滴内部的权重降低,而滴滴近期与近150家出租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也可以佐证“企鹅生态”的猜想。传闻中滴滴在业务转型的道路上选择裁员,是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就在上个月,暴风魔镜被传预计裁员50%左右,这次引起了一些评论员对VR行业的看衰,对此暴风魔镜CEO黄晓杰回应称,对于一度超过500人的队伍而言,有很大的经营压力,所以暴风魔镜前段时间做了拆分和裁员。同时,暴风魔镜称正在积极布局VR生态,拆分汽车、旅游、房产、UGC等业务板块,拟成立独立的生态公司。业务调整使得暴风魔镜裁员200人左右,不知道以这个原因裁员,对于那些员工来说是否公平?
而在互联网之外,伴随着VR的火热,各家公司也纷纷裁员,转向VR领域布局,前几天我们熟知的照相机厂商尼康宣布日本公司的1550名员工将进行重新调配,这也是其准备向VR转型的信号;而国内的民营娱乐集团光线传媒在今年9月也宣布将裁员20%左右,其总裁王长田回应称,光线未来将朝制片人方向发展。但是,据了解光线传媒近两年在VR方面布局明显,有消息称此次裁员也是针对业务向VR转型的信号。
哪些公司的员工会面临裁员风险?
前边提到了这么多公司都会裁员,有的比较委婉,选择了末位淘汰法则;有的则因为业务转型,必须对人员进行去除或是换血。在这样情况下,作为互联网公司员工的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是否面临着裁员的风险,这样对于自己目前的状况也能有一个理性的分析。
首先,面临业务转型的互联网公司。在上边的例子中我们谈过业务转型使得部分互联网公司被迫转型,而转型的原因则更多与自身发展有关,前边提到的滴滴所在的网约车领域,易到在去年就进行了裁员,行业发展到如今的成熟期,各家之间价格已趋于稳定,虽然说已经处于寒冬有些为时过早,但是结合到目前国家地方政策的要求,目前发展进入瓶颈,业务转型裁员势在必行。朋友们,如果你所在的行业也像网约车处于成熟状态,那么你可就要小心了。
其次,不与时俱进的互联网公司。与时俱进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发展的不二法门,传统设备厂商通过各种方式去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市场份额,力求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 时代分得一杯羹。以电商行业举例,苏宁在去年已经进行裁员,究其原因除了人员冗杂之外,坐拥良好的线下渠道却在与京东的较量中败下阵来,而与阿里的相互控股也决定了其必须要进行改变,才能从对方处获得更多的资源。
最后,那些盈利成问题的互联网公司。这类公司的裁员传言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盈利成问题已经成为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必须面临的问题,在极速资本扩张的同时,如果永远找不到盈利方式,最后受拖累的还是你们的员工。今年7月被爆出的爱鲜蜂裁员风波,虽然最后官方解释为“正常的人员优化”,但是有媒体称裁员也是由于爱鲜蜂还未盈利,投资人希望看到一个可以盈利的公司而提出的要求。盈利成问题的公司往往模式单一,自身服务无法与用户之间形成粘性,如果每季度的亏损可以收窄,未来还是可期的。
小结
在这个不能称之为寒冬的“寒冬”,互联网公司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业务转型、与时俱进、寻求明朗的盈利模式,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一直在努力做的,但是能否破解目前所存在的困境,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