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双十一”交易额又毫无悬念地创出新高:1207亿。
有人熬夜在写好的稿件里填上这串阿拉伯数字,有人则提前一两周抛出比如《病态“双十一”》(2015/11/5)、《鸡肋的“双十一”》(2016/11/9)……
阿里在2016年Q3财报中,第一次没有披露季度总交易金额(GMV)。从2017年或2018年起就不再披露交易额了,但“双十一”还会办下去。
为什么要坚持搞“双十一”
日前阿里CEO张勇透露“双十一是莫名其妙地想出来的”,再说“双十一”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支付失败、物流跟不上、有价无货……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坚持高“双十一”呢?
首先是聚拢人气、争夺用户。在一定时期内,用户消费金额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在“双十一”巨大交易额中,相当一部分是把用户原计划花在11月甚至整个4季度的钱集中花在11月11日,并没有真的创造出新增的需求。但是,中国不只有阿里一家电商是吧?
其次是对卖家激励。对许卖家来讲,“双十一”期间的交易额可能占到11月份总交易额的三四成并直接影响全年业绩。新卖家有了“跳龙门”的机会,领先者不积极应对有可能被反超。形地说,“双十一”把众多商家变成了“鲶鱼”。
最后,“双十一”是“减压阀”。阿里生态庞大而且复杂,“黑天鹅事件”不知何时会出现,一场席卷全国的暴风雪、一次公务员普遍加薪、一次禽流感……与其在未知中等待不如采取行动。张勇说“双十一本质上是所有的共振发生在一天,把消费者需求和对需求的期待促成在同一天发生,再把供给整合到这一天,使得在最高点的峰值实现供求匹配。”
2016年“双十一”共完成10.5亿笔支付,交易峰值为12万笔/秒,约为日常的500倍,比春运还“可怕”。为应对这场“人造春运”必然会形成巨大冗余,好在这种冗余已经有了生财之道——云服务。
金融服务从幕后走向前台
都说2016年生意不好做,但“双十一”交易额仍然创下新高。一方面是因为网购渗透率提升,另一方面或许应归因于“口红效应”。房价高、收入增长预期低,到“双十一”抢购便宜货成了“刚需”。
以往阿里的金融服务可与支付宝划等号,在“双十一”的任务就是“抗洪”,力争不宕机、保障支付顺畅。2016年的工作就没那么“单纯”了,商家信贷、消费信贷、保险、理财多管齐下,推波助澜。
首先是面向卖家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蚂蚁金服透露,9月初至11月初放款将近500亿。卖家还可用放在菜鸟的仓库里的货品获得抵押贷款。蚂蚁金服还提供订单贷款,帮助卖家快速回笼资金。蚂蚁金服还进行了降低利率等活动,在今年“双十一”为133万卖家提供了信贷服务。
在消费金融方面,上线两年的花呗已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工具。花呗用户最显著的特点是年轻化(全国四分之一的90后是花呗用户)。许多年轻用户没有信用卡或者额度偏低,但消费意愿旺盛,花呗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据蚂蚁金服测算,2016年“双十一”通过花呗完成的支付超过1亿笔,约占全天支付总量的10%。
如今,花呗已经可以阿里电商平台之外使用,如滴滴打车、美团、12306等。
保险服务亦成为促进成交的重要工具。购买生鲜时,消费者最大的顾虑是收到的食品腐烂变质,美国樱桃、阳澄潮大闸蟹这些品类的风险不低。对此,蚂蚁金服提出“生鲜腐烂保险”,由卖家买单。因为这个险种解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可以提高销量(数据显示转化率提升18%)。
2016年“双十一”,蚂蚁金服与9家保险公司合作提供消费保险,保单量6亿笔,保障金额224亿元。
2016年“双十一”最大的看点不是1207亿的交易金额,而是阿里金融服务从幕后走到了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