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在行、分答……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类知识分享平台,让我们不再为学习知识而发愁,哪怕是再冷门的知识,也能在网络上找到专业人士予以解答。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正在走向大众化,大多数人都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成为一个提供知识服务的“个体供应商”;同样,人人都可以获取其他人分享的各类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知识分享正在成为互联网界的“新玩法”,催生了一个个非专业的知识共享者,带来了价值创造的新模式。
认知盈余带来协作分享
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几年前提出了“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的概念,引起人们的关注。简而言之,认知盈余就是指互联网让尽可能多的人的自由时间联合起来,结合成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集合体,从而为更为强大的价值创造提供资源禀赋。
我们不缺乏信息,缺乏的是筛选信息的时间。以前,对于信息的广泛采集是一个技术性难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获取更丰富的资讯;如今,信息量过剩,当杂乱无章、良莠不分的海量信息“砸过来”,还需要花费精力甄别和筛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帮助陌生人回答他们不懂的问题。这种知识的分享,通过网络形成了巨大的集合体,让众多有思想、有知识的人“连接”在一起,为强大的价值创造提供资源禀赋。这是克莱·舍基所谓的“认知盈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思想创造和传播新模式。
其实,认知盈余的场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房间里有三五个人,每个人都拥有三样东西:彼此不同的知识背景、相对充足的自由时间以及彼此分享信息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在短时间内都会创造并感受到比以往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当然,我们无法让太多的人同时聚到同一间房子里,但有了互联网,一切都变得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存在”的互联网有巨大的能量,它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的界限,使得尽可能多的人同时聚集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将无数碎片时间“连接”起来,使得认知盈余呈指数级增长。
当我们谈到知识分享的时候,首先会联想到维基百科(Wikipedia)。维基百科自2001年1月上线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全球网民用多语言自由编辑的网络百科全书。任何人都可以添加任何字条,撰写释义,也可以对其他人已经编辑的文字进行修订,体现了互联网的自由、开放,这是一种参与式的写作模式。假如将这些知识作为产品和服务的话,那么这种利用大规模协作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模式,事实上建立了一个人人共建共享的社会网络协作机制。在这里,人们将个体智慧汇聚,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分享,形成了超越一般企业甚至国家范围的全球协作网络,进而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规则。随着知识分享平台的增加,知识内容不再局限于一般意义的词条解释,而是基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导向逐步变成了问答模式。知识分享作为一个工种,开始走向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阶段。
垂直类分享平台兴起
知识分享热已经渗透到了众多领域中,在学习和求职、互联网创业、企业管理、生活服务等细分领域,涌现出很多垂直类分享平台。
知乎属于普及型综合问答平台,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知乎自从上线以来,一直深受用户喜爱,特别是那些喜欢了解某些专业领域,但又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系统阅读专业书籍的年轻网民。
Brainly是一个专门为学生打造的互动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国家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知识的分享,并互相学习。它通过贡献值、徽章、学科排名等游戏化的元素,对于那些给出优质答案的分享者进行激励。Brainly通过问答模式,运用社交形态,在众多具体的问答活动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大咖说”是针对创业团队的分享平台,解决创业者在创业方向、团队管理、产品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大咖说”采用的模式是一对一见面辅导,创业团队可以根据自己面临的问题,提前预约相关“大咖”。而平台本身会邀请数百位互联网“大咖”,为那些创业团队提供战略发展、股权融资、团队组建、产品规划、运营推广等实战指导,对于急需专业人才指点的创业者而言,其吸引力不言而喻。
“问津”是一个专家云服务平台,汇聚了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快速分享各个行业方面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内容,为用户提供在线辅导、咨询和任务承接等服务。该平台主要业务包括web开发、移动开发、媒体与游戏开发、数据处理、云计算与物联网、网络安全、软件测试、系统运维等。
分享让人人都成老师
知识分享这类新的业务模式,主要目的是答疑解惑,最大的特点在于把少数老师才能教授的专业化工作,变成了人人都能贡献智慧的活动。
在知乎平台上,分享者作为知识内容的提供方,主要包括三类人:“大V”、专家和活跃用户。知乎聚集了很多细分领域的“大V”前来回答问题,这些人同样是微博上的明星,有着成千上万的粉丝,影响力很大。知乎还成就了一批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知识积累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在专业圈子之外,这些专家还没有足够大的影响力。他们正好借助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通过自身专业的回答,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此外,知乎上还有一些活跃用户,他们善于收集整理各种资料提供给提问者,有些“高手”提供的答案无论是内容广度还是思想深度,乍一看都像是出自专家学者之手。
互联网让信息的传播范围快速扩大,也让知识不再局限于校园和图书馆。世界各地的人,连上网络都能够共享人类已有的很多经验智慧。社交平台的涌现,也被运用到了知识分享领域,传授知识不再是专业教师的特权,各行各业的职场人士,都可以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古谚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
深度学习门槛仍难迈
2016年愚人节,知乎推出了一款新产品——值乎,在这里,大家可以发布短短的几句话,但要将其中最关键的信息隐藏。就好比试卷上的填空题,让人好奇到底答案是什么。用户如果想知道答案,就需要付费。紧接着,果壳网也推出趣味知识型产品——分答,邀请了王思聪等“网红”加入,通过30秒语音回答提问者的各类问题,吸引了众多粉丝。但好景不长,无论是值乎还是分答,都在热闹一阵子之后没有了下文,分答甚至还因为“技术原因”陷入了“停摆”阶段。
知识分享平台在通往更加精细化和产业化运营的过程中遇到了“暗礁”。对于个人而言,将知识分享行为作为短期兴趣爱好很正常。但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如果想将知识分享做成一个长久的产业,特别是有深度的教育类产业,还需要面对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解决碎片化的问答模式与系统性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互联网化教育的一种深层思考。目前,无论是知乎还是果壳,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一门知识,并不是一问一答就能够完成的,否则我们也不需要经历“十年寒窗苦”,也不需要读万卷书了。可见,书籍对系统知识的承载还是难以替代的,系统性的学习仍然是掌握一门知识必不可少的方法。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是未来所有知识分享类产品都需要迈过的一关。仅靠一时兴起的分享,恐怕难以满足人们持久探索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