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廉成本的模仿 让创新企业很受伤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孔乙己到店喝酒,众人调侃他偷窃被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的故事早已沦为后人的笑柄,而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五十步笑百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款成功的产品被抄袭的五花八门,美曰借鉴改良,实则就是抄袭,剽窃。回头看看笔者所在的家电圈这样的“窃书人”太多了。
家电抄袭谁之过 创新者和模仿者谁该反思抄袭无论对于企业也好还是个人也好,无疑都是通向成功的最佳捷径,国内法律正在健全的道路上奔波,所以这种几乎没有太大风险的事情成了国内企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都乐此不疲的事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因为抄袭而开撕的新闻。当然家电圈也不例外,从笔者进入家电行业以来,长着“兄弟脸”的产品比比皆是。
正版销量远没有模仿版卖得好:戴森吸尘器VS其他
戴森是来自英国的高端科技家电品牌,因产品外观设计前卫,产品性能优异,自从2011年在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爵士的引领下来到中国后,一直以来颇受高端家电圈人士的欢迎。而且因为独有的专利和创新能力让其在国内的销售量倍增。但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的巨头,依然避免不了被模仿的命运。
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爵士从2011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仅仅过了一年国内的厂商就生产出了和戴森吸尘器长得差不多的产品。无论是透明的尘杯,还是整体的视觉效果,甚至核心的离心吸尘技术,都模仿的惟妙惟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今天,从当初的一个模仿者到今天已然是遍地开花。类似的设计已经不胜枚举。
家电多胞胎 消费者患上了脸盲症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么?当然不是的,随后随着戴森无绳吸尘器的火热,国产厂商又开始瞄上了无绳吸尘器。纵观目前市面上的无绳吸尘器,绝大部分外观上只有两种,一种类似于飞利浦无绳吸尘器的造型,另外一种类似于戴森无绳吸尘器造型,而后者在近两年来被国内不少厂商模仿外观,从两款产品的对比图来看只能说是赤裸裸的。
价格上的巨大差距 促成了最终成交量那为什么专注技术的戴森销量远不如国内这些模仿者呢?究其最终原因还是价格差距大。以戴森无绳吸尘器为例,国内价格只要1000元,戴森可能要3000-5000元不等。面对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在看到外观后都会毫不犹豫的支持国产,当然虽然外观遭到模仿,但戴森其核心的马达技术和多锥旋风系统是无法模仿。所以从综合使用体验来说,模仿者也只是虚有其表。
抄袭者因祸得福因抄袭扩散知名度:小米空净VS巴慕达空净
巴慕达空气净化器在国内本来也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但因为2014年小米的空气净化器的出现让这款名不见经传的产品进入了公众视野,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长得太像了!或者说完全照搬也并不算过分。但虽然被小米模仿,对于巴慕达来说一款不知名的高端产品却因为小米的抄袭获得不少曝光量。
外观就不用多说了,小米空气净化器与巴慕达空气净化器外观上非常相似。事实上小米对“巴慕达”这个词并不避讳,在发布会上,雷军曾介绍到小米空气净化器团队的一位设计成员,前巴慕达设计师——山本雄也,抄的很硬气。
外观的相似离不开设计师巴慕达空气净化器最大特别之处在于“射流”技术,产品在机顶增加了一个双层扇叶风扇,加强空气净化器的搅动的能力。这种独一无二的设计今天被小米打破了。连风扇上面的禁止手指触摸的标识也被照搬了过来。
避免专利诉讼投机取巧 但风扇上的标示也麻烦改一下吧小米为了避免专利诉讼将风扇的样式进行了改造,小米空气净化器的双层扇叶内外是一样的,只是增加了一个圆形封闭环,内外扇叶均是9片。巴慕达的专利风扇,内层扇叶形状、角度与外层不同,形成不同的风道,外层扇叶9片内层扇叶5片。
看似简单相同宣传,但未必能获得如此的效果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风扇扇叶结构的改变一定会改变风道和风的走向。但从小米的宣传图来看,虽然改变了扇叶结构,但风道依旧和巴慕达极其相似,所以这样的宣传图也让人难免怀疑是照搬的。
最后呢最核心的滤网甚至一些细节也基本都是照搬了巴慕达的一些设计,面对这样的事实,无论是巴慕达还是家电行业的从业者或许只能是一声叹息。
行业元老成了行业模板:iRobot扫地机器人VS其他
现在的扫地机器人市场如火如荼,很难有人把他们跟抄袭模仿挂上钩,实际上仔细想想不难发现,扫地机器人的同质化也很严重。包括技术和功能上的宣传似乎也都如出一辙。
同质化严重的扫地机市场说道扫地机不得不提及iRobot,首先这个来自美国的品牌基本就是扫地机器人的元老级品牌,作为一个专注军工机器人的生产厂商为了经济利益生产清洁机器人,多年的经验积累,让产品达到了其他品牌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所以iRobot也是目前行业公认的NO.1。标杆有了,剩下的就是向标杆学习了,于是乎国产扫地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
行业元老iRobot扫地机器人单从外观上来说,目前除了Neato和松下几个个别的品牌外,其他的品牌大部分都是圆形的造型,其实对于扫地机来说圆形肯定不是唯一的形态,笔者就见过Neato的D型和松下的三角形。那为什么大家都在用圆形呢,或许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其他细节上就真的是太多了万向轮、滚刷、边刷、越野动力轮、虚拟墙等等,几乎所有的扫地机器人翻到背面让你根本没办法去辨识他们的品牌,因为长得都太像了。
背部设计如出一辙而功能方面宣传口号无非都是一水的高智能,高覆盖面积,一旦拥有,就能解放双手。而实际上就笔者个人的体验而言,即便是目前最昂贵的机器人也做不到解放双手这个宣传口号,只是越好的机器人在覆盖率上也会越来越高,相对来说清扫效果就越好。所以用户选购上一定要擦亮双眼。
创新者: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过分提高研发费用是否会丢掉市场份额?
我想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绝对是要支持创新者的。而且随着法律意识的提升,大部分对于创新者的态度和支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的确如此,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进步,正是有了创新,我们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但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同时也是高昂的费用支出,每一次行业的技术革命,背后可能都是有几百上千人的共同努力和数以亿计的研发成本。例如戴森最新研发的吹风机,其诞生的意义可谓是颠覆了美发行业,但其背后却是高达7100万美元的研发费用。再比如华为,据传其2015年的总研发费用超过90亿美元,而最终企业最终是要实现盈利的,所以这些费用都将平摊到产品价格中由消费者埋单。
研发成本越高,产品定价就越高,就像苹果的产品一样,物料成本很低,但他溢价可以做的非常高,究其原因就是它的独一无二和其他研发成本造成的。当然,苹果敢于定高价是因为其系统等软性内容存在不可模仿,不可复制性,所以一定程度来说它是不存在竞争的。而对比家电行业主要是一个以硬件为主导的产业,在机械发达的今天,只要你有实力,模仿任何硬件看起来都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被模仿,并且以超低价格销售的时候,对于你的企业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以对于创新企业来说,如何保护好专利技术,如何平衡研发费用和产品价格的平衡,在尽可能多的兼顾消费者购买力的前提下去研发创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创新和模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对立关系模仿者:中小企业为主,模仿不是发展之道,但利益面前只能铤而走险!
想要发展,中有一天企业是要走上变革创新之路的。但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没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储备,而专利技术的研发和申请批准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许多企业没有实力和耐心去投入,抄袭是他们尽快变现,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的最佳捷径。抄袭的成本对比研发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甚至依托大厂家的知名度,还免费为自家产品做了广告宣传。而后期产品外观模仿八成,技术模仿五成,价格是大品牌的三成,面对中低端市场的消费者,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无论如何,模仿这种拿来主义是可耻。虽然模仿让企业走了捷径,但终究不是企业发展之道。而且随着各大企业维权意识的加强和国家立法的完善,这种企业终将走向末路。
消费者:对孔乙己都会嗤之以鼻,最终究抵挡不住低价的诱惑!
笔者也作为一个消费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如果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谁也不愿去多花一两倍的价钱去买更贵的正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Windows电脑系统,我想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用户90%以上用的应该都是盗版的windows。谁都想支持正版,可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消费者本身就成为了“拿来主义”的始作俑者。
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是有选择权的,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存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谁更具有性价比,我就选择谁也是完全没有错的事情。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大部分人对家电产品并不是非常的了解,虽然国产货模仿成功了外观,但是在核心技术和用料做工方面可能远不及正品来的好一些。如果你经济条件允许,笔者觉得购买正牌货无论出于个人体验还是支持创新的角度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