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J Dore长到14岁时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男校中的其他同学不大一样。他们要么热心讨论周末想亲吻的姑娘,要么围在一起翻阅色情杂志,但是多尔从未有过类似的青春期冲动。一年后,Dore发现用“
无性恋(asexual)”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再合适不过了。现在33岁的Dore已成为一位数学家。2004年,加拿大学者Anthony Bogaert发表了论文《
无性人群:无性人群的分布以及相关因素的一个国家样本调查》后,人群中有一部分比例的人可能对性没有吸引力的观点才开始流行起来。该论文以英国1990年代18000人为研究样本,声称大约1%的人口属于无性恋人群,其中70%为女性。 “关于无性恋的产生,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他说,“有研究表明,无性恋可能受到早期生物学因素影响,比如特殊基因、影响大脑早期发育的产前荷尔蒙等等。和其他性取向者一样,无性恋是早期生物学因素,或者早期生物学体质的产物。”还有一种假定认为,缺乏性欲,或性冲动,可能跟某种荷尔蒙缺陷有关。2001年旧金山正视无性恋和教育网络的研究发现,近七成无性恋者声称自己还是处,11%无性恋者表示自已非处,但眼下没有任何欲望;7%无性恋者强调他们性欲旺盛,另有17%无性恋者则认为,性让他们感到“极其反感”。不过,也有38%无性恋者表示,性让他们觉得“有点反感”,27%无性恋者则说,他们对性无所谓。甚至有4%无性恋透露,他们很享受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