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低俗网语“上浮”冲击公序良俗

骑猪兜风 2016-05-28 01:18:35    201296 次浏览

如今网络流行语有日趋低俗化之嫌,与一些媒体、商业机构和社会名人不审慎地使用低俗网络语言的“示范”效应不无关系。

比如,2012-2013年“屌丝”成为网络热词,就与若干个网络事件有关。2012年4月,作者韩寒在微博中自称“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2013年4月,巨人集团的“屌丝”网游广告登陆美国时代广场,后来该广告因被投诉而遭禁播……这些都是知名社会主体带来的不良“示范”效应。

一些媒体尤其主流媒体滥用网络流行语,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比如,某报纸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喻成“屌丝的逆袭”,有些主流媒体的网站大量充斥着“撕逼”“逼格”等网言网语。李明洁教授认为,这表明一些媒体自身把关不严、媒介素养不够,对低俗网络话语的危害还没有清醒的认识。

更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资本驱动的网络流行语滥用。从化妆品、服装、手机、汽车,到电影、旅游、电视节目、网络游戏,几乎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找到用低俗网络流行语写成的广告。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文化消费,资本的注入都加速了网络流行语的泛滥。资本是垄断的、暴利的、贪婪的、实用的、功利的,它力图最大限度地拓展消费人群,希望把一切都包装成“屌丝”商品,以迎合人们因对自身状况不满而自我贬损的称谓。

与嘲弄一切、解构一切相对应的,是网络上弥漫着的虚无氛围。网络流行语被滥用,必然带来价值的虚无。2009年,“哥×的不是×,是寂寞”成为热门桥段,竟被仿拟8390万次;在一波接一波的造词活动中,连“校长,开房找我”也可以变成酒店广告。“另类国风”盛行,民间话语的无心狂欢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无底线调侃,往往也是社会性“肌无力症”和“道德失忆症”传染的病态表征。

低俗网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屌丝”与“草泥马”“尼玛”“逼格”等词形成了另类聚合,它们合力冲击了“詈词禁忌”。詈词就是骂人的话,“詈词禁忌”属于社会语言的公序良俗,即在公共社交场合忌讳侮辱、谩骂等用语,尤其是对生殖器官类、性行为类以及污秽类同语要规避。“屌丝”对“詈词禁忌”的破坏,是近年来最典型的代表。这类现象绝非单纯的社交文明礼貌用语的问题,其掩藏的深刻危机是危险的伦理(包括语言的和文化的)逻辑。

从语言史来看,“语汇下沉”现象才是正常良好的现象。比如,在国外,表示10的100次方的数学概念Google变成日常词汇“搜索”;在国内,“久仰”“幸会"等文雅的日常用语多来自历史典籍。这种表达优雅、内涵丰富的语言,从社会精英阶层向下传递,就是“语汇下沉”。而恶俗粗鄙的语言则会被控制在一定阶层或一定语境内使用,“低级语汇”一般不会被允许上浮为日常语汇,更不可能作为“优势话语”进入主流媒体,这是文明社会的约定俗成。在伦理颠覆、善恶混淆、社会矛盾多发时,就可能会出现“语汇上浮”这类非正常现象。

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感觉不到“屌丝”和“逼格”等低俗网语里的“语言禁忌”。如果我们的舆论对公序良俗的冲击熟视无睹,对这样的“语言违规”习以为常,甚至认同暴虐粗鄙的流氓无赖的文化糟粕,那将是很可怕的。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