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校园里的智能物流试验田

骑猪兜风 2016-04-28 06:37:30    200698 次浏览

  关健

  [以前24个人日均处理1000多件包裹,现在11个人日均处理5000件包裹。目前,全行业电子面单占比已经达到70%,今年有望突破80%。]

  [围绕小区的专业化菜鸟驿站站点也是快递末端300米链路上的最主要节点。但与日均数千单的校园驿站相比,这些专业站点每天处理的包裹量不过300单,通常仅覆盖1~2个小区。]

  [国内目前有2553所高校,在校生大约3000万人,按照业内认可的校园包裹量占社会总包裹量10%~15%的比例计算,每天全国有校园包裹约300万~450万单。]

  距离太湖不过几百米的江南大学蠡湖校区,有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菜鸟校园驿站,它像一个“快递超市”承担着日均派发5000件师生网购包裹的任务,这个单量在全国1500个高校菜鸟驿站中排名前三。

  以往快递员在学生宿舍楼下“摆地摊”式发快递的场景,正在随着智慧校园、快递信息化升级的进程而逐渐消失。

  国内目前有2553所高校,在校生大约3000万人,按照业内认可的校园包裹量占社会总包裹量10%~15%的比例计算,每天全国有校园包裹约300万~450万单,可谓是快递行业里一个规模很大的细分市场。

  随着网购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度越来越高,即使按照下限日均300万单校园包裹量来计算,这也算得上一个巨大的线下流量,这些都是优质的网购用户,其中蕴藏着可以预见的巨大商机。

  如何改造以往粗放、分散、效率低的校园快递经营模式,进一步激发该市场的潜力和创造性?

  作为当前估值500亿的菜鸟网络中末端能力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全国4万家社区菜鸟驿站智能技术试验田的校园驿站,通过其运营模式的观察与分析,或可找到答案。

  校园里的智能物流试验田

  “我的任务有点像超市收银员或火车站验票员,包裹信息和身份信息匹配后,放行包裹,半分钟就能完成一单。”4月27日下午,在江南大学菜鸟驿站勤工俭学的大二学生冯朝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她已经在这个站点兼职了两个月,按照每小时10元的报酬,她一个月能赚近400块钱。

  这是一个有点像超市、图书馆、仓库三合一的宽敞空间,大大小小的包裹经过卸货区后,被按照当日件、隔日件、当日大件等分门别类,学生的手机上会收到一条由菜鸟驿站发送的取件信息,他们就像在图书馆按照索引找书一样在这些货架上找到自己的网购包裹,再到冯朝艳这里扫描校园一卡通验证身份信息和包裹信息,取走快递。学生也可以在这里使用或菜鸟裹裹App。与冯朝艳做相同工作的是几个来自邮政EMS的专职工作人员,在这个站点,EMS负责实际操作运营。

  一个清晰的多方合作模式被勾勒出来。这间1000平方米的菜鸟驿站是由学校原来的一个锅炉房改造而成,产权属于校方;EMS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入驻负责实际操作,参与订单分成;菜鸟提供系统和技术支持,以及统一店面装修。

  目前,类似的校园驿站在全国有1500家。在菜鸟网络的业务蓝图(快递、仓配、农村、跨境、末端)中,菜鸟驿站体现的是末端能力,解决配送员和收件人时间不匹配的问题。高校这样一个订单量集中,有点像局域网的特殊区域,给菜鸟尝试末端信息化升级提供了一个旗舰级施展空间。比如针对那些累计使用校园驿站服务满多少次的用户,提供线上打折或送线上优惠券等服务,将线下流量重新拉回到线上,同时也避开了高校内快递站点过度商业化的风险。

  在高校快递这个细分市场上,除了菜鸟已经覆盖全国一半高校外,其他参与者多是一些小型的第三方快递公司和学生创业团队。在模式上,无外乎像快递超市这类有人工驻守的站点,以及自提柜两种。但这些快递公司普遍面临着资本和盈利上的压力。菜鸟的脚步正在将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公司和校园快递创业者接入自己的平台上。

  以前24个人日均处理1000多件包裹,现在11个人日均处理5000件包裹。由于80%的校园包裹来自淘宝、天猫等淘系平台,学校在对接了菜鸟的系统后,这些快递信息可以通过方面直接获取,工作人员无需再手动录入。另一方面,随着电子面单普及率提升,扫码录入也节省了时间。目前,全行业电子面单占比已经达到70%,今年有望突破80%。

  无论从功能还是陈列上看,校园驿站已相当于一个智能化的小快递仓库,它实际上将邮政系统中的分拣能力运用到驿站中,让找货环节更系统更容易。

  “旗舰店”的社会化输出

  吴松在菜鸟网络负责的是校园驿站全国网络管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对接高校。他们团队20个同事,负责全国所有校园驿站的对接工作。对于高校快递,他感受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以往快递员在学生宿舍楼下摆地摊送件的场面越来越少了,很多高校后勤部门找到他们尝试合作。

  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菜鸟网络在校园驿站业务上采用的是加盟模式。与高校达成合作,菜鸟找一家第三方快递公司进驻运营。吴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菜鸟校园驿站的合作模式大致有三种,像江南大学是菜鸟直接和校方合作,这种模式总体占比超过20%;第二种是菜鸟和原本在高校做快递服务的学生创业团队合作,向对方提供技术支持,这部分占比最高,接近40%;剩下一种是和校园中原有的第三方快速公司合作,大约占比30%。

  今年,211、985等重点高校直接与校方合作的驿站将是发展重点。南京大学已经为此开辟出一个800平方米的空间建站点;清华大学也有意合作。

  事实上,校园驿站也在尝试形式和功能的多元化。拿今年8月份投入运营的浙江大学驿站为例,学生和老师的包裹采用分开取件模式,教师件放在办公楼设置的智能自提柜中,方便教师扫码自取,不用排队;学生件则采用“快递超市”形式运营。

  “有时候表面上的智能并不是真智能。”菜鸟驿站校园渠道大区总监曹飞对本报记者说,一个智能自提柜的硬件成本大约是5万元,通常只有40个柜口,能存放的包裹有限;隐藏在背后的人工运营成本比快递超市更高。以江南大学11名工作人员日均处理5000件包裹为例,如果都换成自提柜,可能需要20个人,因为自提柜里包裹的添加和更新频率比自助饮料售卖机高得多,而人工目前是快递业最大的一块成本支出。

  从形态上看,高校驿站好比全国社区菜鸟驿站的“旗舰店”。在高校外,除了便利店、小卖部加盟作为菜鸟驿站,围绕小区的专业化菜鸟驿站站点也是快递末端300米链条上的最主要节点。但与日均数千单的校园驿站相比,这些专业站点每天处理的包裹量不过300单,通常仅覆盖1~2个小区。

  菜鸟网络首席技术官兼快递事业部总经理王文彬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尽管校园快递包裹量只占社会总包裹量的十分之一,但用户的智能化体验需求是共通的,很多新尝试是先在校园驿站落地,校园驿站在智能物流、信息化分拨、大数据预测和物联网上的验证成果,将复制到社会化菜鸟驿站。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