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又到清明时 缅怀科学家彭加木

骑猪兜风 2016-04-11 07:07:39    200965 次浏览
又到清明时 缅怀科学家彭加木

  在活动现场,少先队员用音乐和歌声缅怀先烈。 刘力勤 摄

  4月8日,白云区缅怀彭加木先烈纪念活动在彭加木公园举行。主办、承办单位代表及槎龙镇泰小学、彭加木纪念中学学生、群众代表等共7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彭加木(1925—1980)原名彭加睦,是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松洲街槎龙村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助教,研究生物化学,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

  他先后15次入疆进行科学考察,并3次进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不幸在罗布泊失踪。

  每年清明前后,人们都会来到槎龙村的彭加木公园,纪念这位曾为祖国边疆科学考察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活动当天,现场布置庄重简洁,从镇泰小学少先队唱队歌开始,各界人士依次向彭加木雕像敬献花圈,鞠躬默哀。彭加木纪念中学校长潘勇在致辞中回忆了彭加木烈士献身边疆建设和科学事业的事迹,追思彭加木的精神与形象对纪念中学校风校训、校园文化的深刻影响。南方日报记者 黄祖健

  到边疆去是彭加木的夙愿

  彭加木曾在写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彭加木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彭加木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赴新疆考察。1957年,彭加木身患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先后进入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还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我国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

  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考察队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

  1980年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给予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大吃一惊,上面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的高温独自找水。

  此后,彭加木失踪。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地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彭加木就此消失在茫茫戈壁中。

  对于他的失踪,在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此后,彭加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2010年4月14日,为纪念彭加木失踪30年,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黑豹科考探险队队员以及大学生代表(来自中国信息大学)在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纪念仪式。当日,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与黑豹科考探险队队员等20余人在位于罗布泊附近库姆塔格沙漠的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祭扫活动。

  三进荒无人烟的罗布泊

  彭加木一生中三次进入荒无人烟的罗布泊。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3月30日,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绕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中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

  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上世纪60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彭加木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缨为国家寻找天然重水,虽然由于时间短促,一无所获,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人民,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彭加木说:“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

  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彭加木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段。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全长450公里的湖盆,并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

  彭加木公园成为教育基地

  广州市白云区槎龙社区天枢中允园8号,这栋古朴陈旧的老房子就是彭加木出生的地方。彭加木母亲的养女、79岁的吴杏英婆婆还住在这里,“木哥很关照我,几次接我去上海住……”吴杏英说。

  距老屋不远,就是2001年建起来的彭加木公园。人们为他竖起铜像,来往的家乡人民将他视作家乡的骄傲。每年清明前后,微风细雨中,铜像前摆放的花圈依然鲜艳。村民说,每到清明,附近学校的孩子都来这里纪念彭加木。不少居民也常来走动,奉上家乡人对这位著名科学家的敬仰和怀念。

  铜像后的纪念馆展示了彭加木和其他槎龙名人的生平事迹。在中央广场的两侧,有400多平方米的露天舞台和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整个公园既是青少年科学文化、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基地,也是群众文体娱乐的好地方。

  铜像左侧的文化广场上盖顶棚,无论风雨都能给周围的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一侧是彭加木雕像,目视前方;一侧是纳凉娱乐的居民。彭加木失踪前为国尽力,如今依然与乡民们在一起。

  在4月8日的纪念活动中,彭加木纪念中学的林颖丹同学在活动中宣读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彭加木精神,争做有志青年,培育团队意识,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