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中国票房市场是一出讽刺剧。就在中国正在欢庆 2 月票房总额超过美国的时候,这周上映的两部电影《疯狂动物城》和《叶问 3》成为了一个有趣的对照组。
豆瓣上,《叶问 3》的评分为 6.9 分,仅仅好于 55% 的动作片。这一次它虽然没有像前两部一样为了商业的考量而滥用民族情感,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对于商业的妥协。导演叶伟信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过,最初的剧本中没有泰森,是在老板的要求下加入这个角色,作为一个卖点。
动作戏的精彩程度也很一般。虽然请来了袁和平作为武术指导,但是除了电梯中与泰国拳王的对战以及和泰森对战的两场戏以外,基本上就是乏善可陈。
相比之下,《疯狂动物城》的口碑几乎一路碾压了《叶问 3》。豆瓣上的评分从刚上映时的 9.2 一路飙升到了 9.5 ,在烂番茄上也维持着 100% 的新鲜度。
我们在之前的“新片”栏目里就说过它的优点,这里可以再补充一句:这部影片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绝佳隐喻。小朋友们可以从中看见传统的努力就会成功的主题,大人则看到对于种族、阶级、偏见的嘲弄。而且,在今时今日的中国市场谈多样性,迪士尼估计没啥深意,看的人心里却很难不“呵呵”。
更何况有观众说出了“我狐尼克”这样的表白——《疯狂动物城》在卖萌这一点上也不逊色。上映 3 天,它的票房占当天总票房的比例从 11.2% 上升到周六的 19.8% 再到周日的 33.3% 。它很有希望能够像去年的《超能陆战队》一样低开高走,最终在中国获得一个不错的票房成绩。
但我们要说的是一个真正让人担忧的东西: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
在本周的票房栏目中,我们没有像往常一样介绍《叶问 3》和《疯狂动物城》的票房,因为《叶问 3》的票房作假丑闻让这些数字失去了意义。
在中影国际影城(光谷天河店),《叶问 3》在周六午夜的三号厅里以每十分钟一场的速度进行放映,这些场次的票价卖到 200 元。
在陕西宝鸡五洲电影城,《叶问 3》贡献的票房超过 95% ,单日票房收入接近 30 万,而在《叶问 3》上映前的那一周,平均单日票房只有不到 2 万。
在北京耀莱影城西红门店、北京 UME 双井店、华星店、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等影院,也都出现了《叶问 3》的早场和午夜场爆满的情况,甚至还有前三排座位一抢而空,最佳观影位置的中间座位空空荡荡的情况。
这些事实都说明,《叶问 3》已经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恶意的票房作假事件。
更恶劣的是,《叶问 3》的制片方快鹿还把这一切变成了一个金融游戏。
电影的发行方大银幕是快鹿旗下的公司,为电影开始保底发行的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也是由快鹿实际控制的,那些为《叶问 3》发行 P2P 产品以及金融产品的趣逗理财、当天投资、菜苗网络也是快鹿实际控制的公司。
《叶问 3》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在资本市场上牟利的工具,这对于电影这样典型的内容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和好莱坞最明显的差别是,后者对于电影本身还怀揣着一些尊重,并且会根据这个市场中的规则来行事,而前者却在用各种不干净的手段在破坏建立起来的规则。
如果《叶问 3》最终成功了,那么它会是这个市场上一个很坏的榜样。它告诉其他电影公司,电影是可以借助那些复杂的金融工具牟利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有些电影公司开始开发金融产品,从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价值?会不会有些金融公司觉得这是他们的优势,并且开始进入电影行业?
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叶问 3》本身。我们可以批评它是一部平庸的电影,但它绝不是一无是处的烂片。但现在,《叶问 3》已经和票房造假这样的丑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没有人会再去想主创们为了这部电影付出了多少。
我们已经不在讨论电影质量,只求一个道德底线。情况已经不能比这个更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