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北京松下工厂关门 员工对补偿不满

骑猪兜风 2016-02-20 10:15:43    201150 次浏览

  近期舆论颇为关注的知名日企关闭北京工厂事件,一边有公司的成本高、经营不下去的说法,一边有员工被扫地出门、补偿不合理的无奈。业界关于日企转移在华投资的评论正逐渐坐实。然而,直至目前,松下北京关厂事件中,围绕是否真的到了关门地步、为什么留了1亿元预留金、如何补偿等问题,仍处于谈判僵局之中。

  马骏昊 

北京松下工厂关门 员工对补偿不满  “公司有近三成员工在这里工作超20年,他们把青春热血都献给了公司,最后,没有任何告知和商量,无情地被直接扫地出门。大家从感情上都很难接受,而且他们的条件也很残忍,所以员工纷纷去质问。”李弘(化名)在被关闭的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已经工作近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司关闭及“不合理”的解决方案,他仍是愤愤不平。

  此前已经关闭过上海、山东工厂的日企巨头松下,这次关闭的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是松下在中国近70家制造公司中一员,也是松下生产手机等装备重要零部件——连接器的三个工厂之一,其他两个在日本和泰国。在过去20多年,这家公司创造营业额60亿元左右,利润在6亿-7亿元。最好的时候,一年利润就能达1亿多元,算的上松下的利润的奶牛。

  员工们质疑的是,为什么在毫无预知情况下就关闭,而且账面上资金尚且充裕,真的到了关闭的地步吗?即便是因为“人工成本高,投资转移”,为何在补偿协商中不考虑员工诉求?“他们所谓的协商,其实并没有协商,完全是单方面告知。公司日方负责人一直听不进员工诉求。”李弘告诉无界新闻记者,员工们都很爱公司,“家还存在更好,如果家真的不存在了,起码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补偿。”

  无界新闻记者随后联系到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的中方副总经理及工会负责人,他们答复无界新闻记者:“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经营难以为继,选择关门。至于员工的解决方案,还在协商中。”

  无界新闻从员工处了解到,他们与管理层的交涉并不理想,“日方态度一直强硬没改变”。

  而北京工厂里的僵局,正如松下如今在中国的一个缩影:身陷从家电为王向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高附加值产品拓展转型的挣扎中。

  质疑一:为什么提前没有告知?

  松下北京工厂的关闭来得很突然。

  作为一家日本公司,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放假走的是日式规则。每年12月25日放假一天,26-28日再上班三天后,迎来直到第二年1月4日的元旦假期。“而去年,12月25日宣布放假后,就一直放下去了。本来该正常上班的今年1月4日,接到通知,继续放假。就这样,一直推了两周。在1月20日,公司召开了日方总经理和部长的会议。口头通知,公司准备关闭。”李弘介绍。

  令员工们诧异的是,这之前没有任何关闭迹象,也没有任何提前告知和商量。

  1月20日部长会议和随后21日的课长、员工代表会议上,提的意见很多,但公司行政一把手日方总经理很固执,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1月25日,员工接到一张表,完全是告知性的,大意是:公司要关门了,2月7日前解除合同,将有“1.3N 3000元”(N为工作年限)的补偿方案,即“1.3*工作年限*上一年月平均工资 3000”。不签,则只有一个N的补偿。当时该公司只是给了方案,并未给出其他任何解释。

  松下这次要关闭的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994年6月开工生产,主要经营信号用继电器、基板对基板窄间距连接器。按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容,该公司三大股东为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北京兆维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两者共持股80%,兆维持股20%。公司的营业期限要到2023年11月15日。如今,面对日方代表强硬的态度,员工们曾找到中方股东兆维集团,一番曲折后得到对方的回应是:“相关决定为股东共同商议后结果。”

  截至目前,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有700多名员工,300人工作超过15年,10年以上的超过400人。和李弘一样,员工们普遍反应是,公司没有任何告知和商量,被直接扫地出门,从感情上很难接受。

  另外还有员工质疑,按照《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违反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相关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即李弘所谓的2N。不过,是否涉嫌违法,尚需进一步界定。

  质疑二:真的到了非关不可的地步吗?

  至于为什么要关这家工厂,公司方面给员工的解释是“人工成本高”,工会所讲的是“经营不下去了”。对于这两种说法,李弘并不认同。

  从营收到利润,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之前一直经营不错。从2013年2月开始,该公司计划将转型成为专业生产连接器的制造工厂。也是在这一年,导入了两条新生产线,但市场表现并不好,反而拖累了业绩。不过,2014年前连续多年,公司都是盈利的。

  2015财年确实出现了亏损,亏约3000万元。“但也不至于要关门。”李弘透露说,从账面上讲,目前该公司还有超2亿元的资金,即便是一点不生产,能支撑两三年。

  而且,该公司这几年一直在做瘦身运动,提高人工效率。人员精简方面,有的部门,原来60人,被减到50人。生产层面也在做一些合理化处理,比如,导入新的供应商,降低运营成本,有的可循环利用会再被利用,这一项,每年就会有上千万元的节省。另外,公司还在降低不良率方面下功夫。

  如今,节流方面已有成效,且还积累了大量的老员工管理、技术经验,关门着实令人费解。

  在员工们看来,工厂关闭是管理层有意为之:松下正在逐渐将在华投资转移到其他国家。据介绍,2015年,有些订单可以下给北京工厂,也可以下给日本工厂,公司方面就会选择后者。这种倾斜也是导致北京工厂出现亏损的一大主因。而松下在泰国工厂的建起,也在为产业转移埋下伏笔。

  质疑三:补偿不合理?

北京松下工厂关门 员工对补偿不满  “后来导入的新生产线没有成为利润增长点,公司亏损,就要员工买单?”在员工们看来,毕竟是公司单方面停止生产、单方面停止合同,在这里奋斗了这么多年,他们需要合理的补偿。

  员工认为,公司最开始提出的1.3N方案中,很多因素没考虑进去。比如有毒有害作业的补偿,工厂里的电镀工作就是有毒有害的。还有一些年纪大的,他们的补偿需要有特别的考虑。

  在不断追问下,该公司总经理曾在1月26日口头给过“1.8N”的承诺。但随后落实到纸张上的条款,却变成了“1.3N 0.5N”,0.5N属于特殊情况补偿,情况包括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工、工伤等。这样算下来,大部分人都拿不到0.5N。

  所以,这个补偿方案并没有得到认可。李弘说,大家都把公司当家,SARS时,工厂都没有停工。此前,公司也曾遭遇过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的艰难,最糟糕时曾连续亏损4800万元。当时,员工只是拿部分工资,但没有裁员。直至现在,与公司并肩超十年的员工过半,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一线员工的工资低于北京平均工资水平。

  “我们同公司有过风雨同舟、共渡难关。”李弘说,员工们并不贪心,他们认为补偿的合理值是2N。

  令员工不解的是,公司留的预留金达1亿元。有的项目评估中,差价过大,其中就有项目给出的报价1000万-2500万元,中间差出1000多万元。李弘表示,我们当时希望要到这些项目的具体明细,但是他们始终不给。他们回复是,“都在变化”。一直在搪塞,始终没有正面解释。

  “这些天和资方的沟通情况看,1月26日就提出的1.8N方案绕来绕去还是没有变。”李弘向无界新闻记者介绍,“资方(日方 兆维)置员工合理诉求于不顾,留存超1亿元的资金作为预留金,当被问及如果预留金剩余,是否会发给员工时,资方的回答是:按照法律规定会按比例发给股东。当代表们提出关于低薪人员、有毒有害作业、服兵役、待岗等补偿问题时,都被以法律没有规定进行拒绝。广大员工辛苦付出为公司创造大量利润,为股东带来丰厚分红,现在股东置我们的利益不顾,还想着将剩余资金进行分红,这合理吗?”

  不久前,无界新闻记者联系到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工会负责人,就员工提出的几大质疑要求采访。他表示,目前还在协商当中。针对预留金等问题,并未给出进一步回答。另外无界新闻记者还联系了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前,对方未给出回应。

  松下:在华发展的未来在哪

  近几年,日本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败走中国的论调越来越浓,松下正是其中之一。然而,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松下可谓日企进入中国的先锋,而且在中日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就在开启改革开放的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松下电器。受邓小平邀请,松下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企业。随后几十年,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都访问过松下。

  从向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成套设备的第一次技术合作算起,至今已经三十余年。松下在中国成立公司起步于电视。1987年,松下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于1989年投产运行,主要生产各种型号彩电用彩管。

  松下之后,东芝等日本企业纷纷杀入中国市场,日系家电在上个世纪末进入快速发展期。当时,他们制定目标上也颇为豪气。2002年的日媒报道,松下制定目标:2005年在中国家用电器及零件的生产和销售值达到80.2亿美元,意味着它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由3%左右提高到10%。

  然而,十多年过去,时过境迁,似乎他们也没想到,中国经济压力及国产家电企业冲击如此凶猛,伴随而来的是,接连关厂、甩手家电业务的无奈。

  2009年,松下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50%股权转给方,2013年松下关闭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2015年关闭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同在2015年,松下还把三洋电视在中国区的品牌使用权交给了中国企业长虹。值得注意的是,山东这家工厂是松下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彩电工厂,它的关门清算曾一度被认为是日系全面败退的标志。

  松下近期公布的截至2015年底9个月财报显示,销售额出现同比1%下降,其中不乏有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相关产品销售下降影响。

  其实,这几年,松下在中国市场也在变,从单纯依赖家电中摆脱出来,从B2C领域向B2B领域拓展。家电产品方面盯准了高端市场,松下相关负责人去年9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松下不再把家电当作单一产品,而是更多的把每个家电产品组合成提升居住空间舒适度的令人憧憬的解决方案。另外,该公司还在智能汽车等新产业寻找出路,此前已经牵手共同建造电池工厂。

  不可否认,风光不再的松下等日企在核心零部件技术上仍有优势,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自主研发等方式正在提升核心能力,格力、美的等家电企业知名度已赶超松下等老牌日企,尤其各家电企业如今也都瞄准了智能领域。另外,国内的新兴产业更是不乏竞技者,以新能源、智能汽车为例,从科技公司到互联网公司,造车阵势颇为凶猛。

  松下能否突围?尚难预知。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