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广州专车新政的蝴蝶效应

骑猪兜风 2016-01-28 06:42:51    200870 次浏览

  广州新政的抢跑,可能代表着中央的想法还是先从“地方试点”再走向“全国一刀切”,中央的新政会延迟推出。而这次广州的试点方案明显比去年9月的上海方案严厉了许多,发证审批权收回政府手中。

  [辉常道]上周,广州市交委已经证实,广州市专车新政即将出台,核心内容包括两点:一是专车不会消失,但要与出租车错位竞争;二是今后在广州从事专车的平台、车辆、司机都要有证。这与国家此前出台的《征求意见稿》大致方向相同。当然司机、平台、车辆持证基本就断绝了私家车与兼职司机继续运营的可能。

  那么这个地方版的专车新政比起中央的专车新政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可能是中央的新政会延迟推出。在去年底征求意见汇总报告出台之后,业界都相信专车新政将在1月10日正式发布,但实际上过了10多天了也没见声音,可见推迟已成事实。而广州新政的抢跑,可能代表着中央的想法还是先从“地方试点”再走向“全国一刀切”,而这次广州的试点方案明显比去年9月的上海方案严厉了许多,最根本就是发证机构的改变。

  按照上海方案,基本就是滴滴按照意见里提到的“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司机车辆”,司机车辆需要持许可证,但是由平台审核发放即可,但按照广州的方案,这个审批权则收回政府手中。

  当然说到政府,就得看是哪级政府的发放,如果是国家统一管理,那么牌照发放效率势必很低,如果由各地交委发放,那么又回到出租车的老问题,监管难度大,寻租空间大。对于权力下放到哪一层,目前交委暂时还没有确定说法,因为市级政策还要符合国家政策。

  另外,专车新政的出台还会对什么领域带来蝴蝶效应?

  首当其冲自然是出租车。过去一年,出租车与专车的竞合一直是舆论的焦点,而专车如果纳入持证上岗的节奏,那么两者的差异就更小了。如果仅仅定义为高端低端的话,那么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开什么区别并不大,选择哪个平台的标准就是利益分配的模式,广州市的出租车牌照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前后改了三四次,现有的牌照有自持的、有租赁的,份子钱不统一,提成比例也不统一。那么专车新政出台后,与旧有的收入模式势必产生比较,总而言之,这两者慢慢变成替代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

  其次是车牌价格。今年1月,广州市车牌价格出现近4个月来首次回调,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与专车新政的传言有关。一方面,门槛提高,购车上牌进入专车运营对于许多用户而言就变得不现实了;另一方面从好处讲,如果专车平台规范化,用专车代替私家车似乎也变为现实了。

  还有直接影响的,无疑就是新能源车。目前广州限外还没开始,但专车限外已经开展了,而新能源车不受限外影响的规定,能否也适用于专车又值得引起新的探讨。如果新能源车不受专车限外影响,那么对于专车平台则是巨大的利好,毕竟在广州,外地牌照还是占了专车近一半的车源量。

  最后,包括二手车、租车等经济领域以及道路拥堵、公交地铁运力问题,都会因此受到新的挑战。总而言之,专车在过去几年一直努力野蛮生长,而直至今日被政府收编,可能其整个经营模式都会发生变化,它带来的消费习惯改变,又会如何再次改写?

  南都经济评论员 蔡辉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