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拉肚子时 肚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骑猪兜风 2016-01-14 00:16:31    201201 次浏览

临床上定义的腹泻,是指患者排便次数增加(大于3次/日)、粪便量增加(大约200克/天)、粪便稀薄(含水量大于85%)的现象。

按其病程,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这两种,前者前后不超过3周,后者或者超过3周或者长期反复发作。

按照发生部位,可以分为结肠性腹泻和小肠性腹泻。二者的区别比较明显,结肠性腹泻的一般粪便量较少,肉眼可见脓、血、黏液等,小肠性腹泻则粪便量大,且粪便稀薄。

这里,我们主要说小肠性腹泻。

拉肚子时 肚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肠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消化器官,全长5~7米,其生理功能,大致来讲,有三个。

第一是容纳。

不管是胃内粗消化过的食糜,还是胰腺(分泌胰液)、肝脏(分泌胆汁)的分泌物,都会进入小肠。

第二是分泌功能。

小肠每日分泌约1~3升的小肠液,主要由两种腺体分泌,一种是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十二指肠腺,另一种是分布于整个小肠黏膜层的小肠腺,前者分泌黏蛋白,可以保护十二指肠(和胃相连)黏膜上皮,使之免受胃酸侵蚀,后者的分泌物含有肠激酶,可以将胰蛋白酶原活化为胰蛋白酶,进行蛋白质消化。

第三是吸收功能。

小肠的肠壁,整体较薄,血管丰富,且含有环状皱襞,皱襞内有大量绒毛,每一条绒毛外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每一个柱状上皮细胞顶端含有数千条微绒毛,如此一来,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当食物进入小肠后,既可通过跨细胞途径,借助细胞内外渗透压差,进入细胞内,又可以通过细胞旁途径,经细胞间的空隙,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

在正常情况下,每天有约9升液体进入胃肠道,其中2升来自食物和饮料,其余为消化道分泌液;小肠可以吸收5~8升液体,结肠吸收3~5升;最终在粪便中,仅有约100~200毫升水分。

假如小肠的生理功能受到扰乱,人体就可能出现腹泻。

第一种,是渗出型腹泻。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破坏肠黏膜的完整性,导致肠壁组织出现炎症,分泌量大大增加,进而出现腹泻。其主要特点是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液。

第二种,是动力异常型腹泻。

由于患者服用了某些增加肠道蠕动的药物,导致小肠加快蠕动,食物和消化液还未被充分吸收就进入了大肠,使就会粪便量增加、含水量增多。其特点是排便急,粪便呈稀烂或水样状,通常不含渗出液或血液。

有的人,体内缺乏乳糖酶。

喝了牛奶后,乳糖进入小肠,因为无法吸收,乳糖就会进入大肠,经大肠内的微生物作用,对乳糖进行发酵,产生氢气、二氧化碳、甲烷等大量气体。同时,未消化的糖分和发酵产物使大肠内渗透压增高,影响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导致腹泻。

由此可见,腹泻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在此,笔者也提醒读者,注意饮食和保暖,一旦出现腹泻,不可小觑,要尽快就医。

拉肚子时 肚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