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月12日,酷派集团副总裁、海外业务负责人罗忠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从酷派的转型,可窥探到在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增速峰值下滑的阶段,中国企业们转型突围中的风云变幻。
本报记者 刘丁 广州报道
中国手机厂商经历2015年的下滑以及智能手机竞争格局的急剧变化,只能破釜沉舟奋力转型。他们努力从B2B转型为B2C企业,拥抱互联网。对内转型,对外开启美国抢滩,组织印度本土制造。
1月12日,酷派集团副总裁、海外业务负责人罗忠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深入解读了酷派新品牌变化,印度本土制造、海外转型的艰辛。从酷派的转型,可窥探到在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增速峰值下滑的阶段,中国企业们转型突围中的风云变幻。
重仓印度
2016年新年伊始,中国手机厂商就开始在全球市场上争分夺秒的展开攻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1月15日,酷派将在印度市场发布新产品,据内部人士介绍,新产品配置了3G的内存和指纹识别,将主打比NOTE3更加低端的市场,这将是酷派转型之后向印度市场打出的第二拳。1月19日,联想K4 NOTE将在印度开始销售。1月20日,乐视也将在印度举办超级手机发布会,正式进入印度市场。据印度媒体爆料,乐视此次不惜重金,从三星挖来了一名高管,作为乐视印度公司总负责人,专门开拓印度市场。
“现在全球智能机销量12亿部左右,中国占4亿,大概30%的份额。未来随着中国手机厂商走向国际,来自于海外的利润占比也应当达到70%。海外市场将是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来源。海外的硬件水平比国内晚2-3年,中国厂商凭借制造能力,至少应该还有3年时间,持续在海外获得现金流和业绩。”罗忠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印度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罗忠生强调,“印度市场对所有中国手机企业,都是最具价值的市场。因为印度是单一国家中除中国之外手机销量最大的地方。”
“印度在变得越来越富裕。虽然印度不能像中国集中资源办大事,那么有效率。但从手机市场的角度来看,印度的发展势不可挡。印度人对手机的需求在上升,同时智能机的成本在下降。”
据悉,随着印度总理莫迪推出的“印度制造”计划,全球手机厂商都在把工厂搬迁到印度。印度本土厂商Micromax、Lava计划将所有工厂都搬迁回到印度。2014年12月,印度政府也成立了一个联合特别小组,计划振兴印度手机制造业,计划于2019年在印度达到5亿部手机的产量。中国厂商小米、摩托罗拉、一加、金立等厂商都开始在印度建厂。
“印度制造方面,本月开始NOTE3已经从印度本土工厂发货。酷派与videoconn合作,让他们代工,一个月10万台左右的发货量。生产成本没有本质上差别,但税收可以减少11个点左右。” 罗忠生说。
背水一战急转型
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遭遇增速峰值下滑。种种不利,让中国手机厂商在2015年业绩不佳。根据2015年半年报,酷派营业收入为87.8亿港币,同比下滑41.2%。
在这种情势下,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谋求转型。酷派选择的是走向海外,走向C端,走向互联网。
目前,在印度市场,25%的智能手机是通过互联网电商完成销售。
“没有自主品牌没有未来。” 罗忠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以前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客户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按时完成即可。现在要主动设计产品,关注我们产品销量,关注到品牌,关注到粉丝。这是最大的变化。以前更多是个设计公司,现在才是真正的手机厂家。一年下来,我们在全球的转型都取得了成绩,这让我们有了很大的信心。”
“我们在facebook上做推广。例如搞摄像头竞赛,指纹识别的竞赛,吸引印度用户来参与。在论坛上把我们的版本放出去,让印度用户提要求,参与设计。在亚马逊上面,用户反馈情况及时答复。组织印度粉丝会,让粉丝认识了解酷派。”他介绍,之前的酷派是B2B企业,现在是B2C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在印度市场,酷派之前主打运营商渠道,今年开始转型做线上渠道,去年10月中旬在线上首发note3,一炮走红,并意外地在当月打败了小米,成为11月份亚马逊销量冠军,也被印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千元智能机。目前,酷派NOTE3在亚马逊上日均销量达到4000台,第一个月销量近10万台。
苦战线下
酷派只是众多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小米等中国企业开始占领印度线上市场,可以说,现在的印度线上市场,已经被一加、小米、联想、酷派等企业占领了,印度本土品牌呈现节节败退的态势。”罗忠生说。
“2016年,线上是收获期,线下是开拓期。” 他介绍,现在,印度市场线下渠道还是印度本土品牌为主。之前,金立手机做得最好,现在是VIVO做的模式正获得成功。酷派也要开始走线下,通过跟迪信通合作来推进。迪信通在印度购买了200多个门店。
“线下会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也是最难的市场。我们觉得需要2-3年时间才能成功。因为印度是非常复杂的市场。区域分割,法务、税务、商务环境都不一样。” 罗忠生说,“对于中国厂商来说,线上是品牌提升的有效手段。相比于线下投巨资做广告,线上投入很少就可以有同样的收益。线上只要不亏本,就可以把品牌影响力建设起来。”(编辑 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