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中国支付市场两大关键词:第三方与移动

游客 2017-08-15 15:12:33    201547 次浏览

中国支付市场两大关键词:第三方与移动

支付产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正在与国外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通过手机来进行的第三方支付,占交易总量的75%,美国这项数据是20%。近日,国际投行高盛发布了题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崛起之支付篇:生态系统之门”的报告。报告称,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容量全面超过其他国家,并且有建立生态圈的趋势,但未来发展还需要看监管层对资金流向如何监管。据艾瑞咨询最新统计称,中国第三方手机支付的商品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0%,达到38万亿元。

据全球研究项目Connected Life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移动支付市场。中国互联消费者中有40%的人每周都使用移动支付,而过去曾使用过移动支付的互联消费者人数比例高达77%。

从本周开始,北京市正式将刷手机乘车服务扩展至全线路,这意味着北京市民只要开通手机一卡通,即可享受一部手机畅行北京地铁。6月中旬,北京地铁联合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在房山线率先启动刷手机乘车试点。据一卡通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短短一个月试点期间,手机一卡通的新增开卡量即达到20万张,日均交易笔数达20万笔,环比增长200%。

移动支付的最大吸引力在于方便。移动支付满足人们可以携带很少或不带现金,就可以避免由于商店销售点终端数量有限,造成的借记卡或信用卡被拒绝的问题。据联合国的“现金联盟”组织4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移动支付在2015年占零售支付总额的8%,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12%。该报告预计,到2020年零售支付的现金百分比将下降到30%,2010年为61%。目前,全球众多国家力推无现金社会,现金在交易支付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与手机支付相伴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也正在狂飙突进之中。根据高盛的报告,中国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从2010年到2016年增长了74倍,从1550亿美元到了11.4万亿美元,其中16%都是与消费相关的,56%是个人到个人的转账。此外,网络借贷资金总量从2013年到2016年增长了36倍,从40亿美元增长到了1560亿美元。但是相对中国庞大的金融市场而言,只占社会融资总量的0.8%。 

而民营资本由于技术优势也在清算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新成立的网联中,民资占比超过60%。在网联的最大股东央行和外管局之外,蚂蚁金服和腾讯分别持股9.61%,这与现有的中国的支付清算的基础设施都是国有的情况不同。 

在海外业务开拓上,中国消费者可以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 

中国零售服务40%都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付款,高盛预计该数字将在2020年达到68%;而美国第三方支付目前在零售业只占比7%,尽管无现金交易已经占到了75%。 

支付宝和腾讯作为两大第三方支付提供商,分别有5.2亿(截至2017年3月)和6亿(截至2016年12月)账户量,全国一共有34亿第三方支付账户。而美国的PayPal也只有1.97亿用户(截至2016年12月)。2017年春节,微信红包总量达到了140亿个。 另外,西方各国从来没有二维码支付,但是它已经完全渗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报告称,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改变中国消费者支付、借款和投资的习惯,腾讯、蚂蚁金服、京东、平安的创新者强力进入金融领域,提供的服务既有方便快捷的手机支付方式,也有颇具吸引力的在线储蓄和贷款产品。由于消费者的金融需求远远没有被传统银行满足,再加上尖端科技,大量未被开发的利润显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电子支付是整个闭环生态系统的重要大门。 

高盛认为,中国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有三大趋势。

一是融合。一些“混血”的科技或者金融公司通过掌控整个供应链和其生态系统,来主宰市场,而其他的公司正在努力形成商业闭环。 

二是监管。目前中国监管方面还是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但是在风险控制和消费者保护方面越来越审慎。相比其他行业,私人资本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参与度非常高。不过其中也有隐忧,比如最近中国的监管层越发关注这种生态系统的现金流,而支付是这种生态系统的支柱。好在监管层并没有一刀切,而是与支付公司合作来确立行业边界。这是为私人资本进入下一代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铺路。 

三是“走出去”。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进展是不是顺利,要看当地的情况,包括法律、监管、人口和文化等因素。高盛指出,可以利用中国游客来开拓市场,并探索出口自己的科技标准。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