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网联上线牵动多方利益 线上收单格局重构

游客 2017-08-14 05:16:51    201282 次浏览
网联上线牵动多方利益 线上收单格局重构

8月4日,央行一纸文件将一直低调推进的网联推到了风口浪尖。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处理的非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应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在分析人士看来,网联的上线牵动了多方利益,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利润被砍断,银联失去互联网支付清算机会,网联也面临技术方面的压力以及其它清算组织的竞争。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市场正迎来一场新的变局,原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的“三方模式(用户、支付机构、银行)”回归到“四方模式(用户、支付机构、网联、银行)”。

  支付巨头:“三方模式”终结

8月初,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相关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处理的非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应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央行也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的相关准备工作。

这意味着,2018年6月30日前,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的直连模式将被全部切断,全部转移至网联平台处理。这一日期与此前报道的明年下半年完成对接相比,有所提前。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体现了监管层推行网联的决心。

对于接入网联,各家支付机构都表现得很积极,对接入遇到的问题未做回复。支付宝方面称,已于8月7日正式向网联平台切量,并一直在按照央行和筹备组的工作要求和安排,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工作。财付通方面回应,6月30日,作为首家参与切量的支付机构,财付通顺利将旗下部分支付业务切至网联平台。金融方面也表示会按监管要求落实。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网联的设立和运行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的“三方模式(用户、支付机构、银行)”回归到“四方模式(用户、支付机构、网联、银行)”,对于所有的参与方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多家银行开设客户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初衷是为了省去银联分润,节约支付成本。而后来“直连模式”逐渐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壁垒,变成主流的支付模式,但是在监管层面来看,资金流、信息流不透明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一直在筹备网联平台。

曾刚表示,网联成立在短期内似乎更利好中小支付机构,因为统一与网联对接将有助于改善中小支付机构与银行独立谈判所存在的困境,成本也有望得到显著降低。对大支付机构而言,其原有的议价优势消失,凭借流量入口对数据信息的垄断地位也会被彻底打破。而且,考虑到大型机构的备付金存量规模较大,因备付金上存而减少的利息收入也会远大于中小支付机构。

不过,在曾刚看来,尽管网联成立对大支付机构的短期冲击似乎更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支付市场强者愈强的格局不会有根本变化。大型支付机构的业务布局和收入来源更为多元化,直接来自支付和备付金利息的收入占比不高。反倒是许多中小机构,由于对备付金利息依赖程度较高,受到的冲击反倒更大。

事实上,值得关注的是,支付巨头在网联的占比较高,话语优势更明显。在7月末,网联已正式确定45家股东名单和持股比例,其中,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12%),第二大股东梧桐树投资平台(10%)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机构,支付宝(9.61%)和财付通(9.61%)股份相同位列第三方大股东,京东旗下网银在线(4.71%)紧邻其后为第四大股东,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持股比例3%,代表不符合入资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

  银联: “四方模式”再遇新对手

网联又被称为“第二银联”或“线上银联”,足见其与银联的微妙关系。

事实上,银联在送走了支付巨头的“三方模式”后,又迎来了网联“四方模式”的竞争。对于银联来讲,有人士认为,银联主要是银行卡的线下支付清算平台,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本来也没有接入银联,影响不大,但也有观点认为,目前线上线下业务界限并不明确,银联失去了在银行卡清算基础上也做互联网支付清算的机会,这块业务拿不到了。

曾刚表示,对银联而言,网联的出现有喜有忧。喜的是第三方支付管理日趋规范,业务发展将回归本源,之前支付市场的混战有望告一段落;忧的是新的竞争对手正式产生,尤其是在第三方支付已经占据线上交易绝对主导的情况下,强势侵入银联传统的线下收单领域,且增长势头迅猛。在这种背景下,预计网联与银联在未来的直接竞争不可避免,从支付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风口似乎还不在银联这一方。如何求新求变、应对挑战,将会是银联未来最为重要的工作。总的来说,以网联为基础的清算模式的建立,将对支付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行业竞争趋势有望出现新的变化。

此外,新的清算方式对于银行方面也有影响。易观金融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对于银行来讲,其实也要看内部的利益分配,包括接入网联的切量,是否还保持之前的规模,还是要如何制定规则,这个也要继续观察。如果算做一个整体,其实没有影响。影响最大的还是前端数据的获取问题,网联能够监控资金和数据流向,但是否能够同步银行现在还未知。

  网联:新选手的新挑战

事实上,作为清算市场的“新人”,网联也面临技术方面的压力以及其他参与者的竞争。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由于各家银行的技术接口不统一,技术团队也不一致,实施改造需要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清算系统已有银联,不仅涉及线下,也涉及线上,因此业内认为这两个清算机构之间可能会存在竞争。要让第三方支付公司切断直连,网联就要在系统性能及稳定性上满足需要。如果切断直连,网联必须保证网络安全,这就要求建设两地三中心,实现多活数据架构,保证业务连续性。两地三中心的建设第一需要时间,第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果网联系统运行能力不足,在购物节等时段,支付交易可能会变慢。王蓬博直言,对消费者体验不会有影响,因为这是硬性要求,网联技术必须达标。

据网联平台有关负责人介绍,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的平稳运行能力,峰值期的目标是每秒18万笔。由于采取的是分布式技术,网联未来的容量还具备水平扩展能力,以解决不断增长的在线支付吞吐量。而2016年的“双11”,支付宝支付业务峰值达8.4万笔/秒;2017年春节期间,微信支付、红包支付业务峰值达到12万笔/秒,而与之对比的银行支付业务峰值最多只有3万笔/秒。

对于网联来讲,清算市场就要对外开放,网联也面临着新的竞争者。网联和国际卡组织的关系如何处理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王蓬博表示,国际清算组织入华其实面临很多困难。参考Apple Pay在华表现,国际清算组织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开拓市场和培养用户习惯、能否忍受低利润,最重要的是商业逻辑能够适应中国市场。

在王蓬博看来,网联的挑战主要还是技术上的挑战,以及对各家的整合,后者难度实际上比前者大。

此外,业内讨论的还有数据争夺的问题。在原来的交易模式下,支付机构保留用户的交易信息,并未返回银行,不利于央行监管,也不利用银行二次开发。现在网联获取交易信息,银行是否将从网联拿到交易数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现在不知道银行是否能够拿到交易数据,但应该没那么痛快,因为各家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数据,网联的第一大股东是央行,只需要对央行负责。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