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网联一统移动支付江湖 第三方支付尽归央行麾下

游客 2017-08-12 04:36:06    201465 次浏览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从试运行、正式启动切量再到股东明细曝光,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下称“网联”)的一举一动无疑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下称《通知》)称,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对此,多家支付机构表示,正在积极推进与网联进行相关的对接工作。

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更是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的模式要结束,而这也是网联的成立目的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通知》一出,“银联哭了”、“银联受排挤”等字眼屡见报端。

谈及银联受到的影响,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则分析指出,“网联上线并未直接触动银联的奶酪”。

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将终结

今年以来,网联方面的动作频频。

早在3月31日,网联成功完成首笔资金交易验证,正式启动试运行,首批接入4家商业银行和三大支付机构。6月30日,网联正式启动切量。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上述《通知》。

“钱包(百付宝)公司已经完全接入了网联系统,目前正在切流量阶段。”百度金融相关负责人透露。支付宝也表示一直在按照央行和筹备组的工作要求和安排,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工作。

汇付天下高级副总裁、汇付数据总裁穆海洁指出,网联的成立打通了所有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连接,可为支付公司及社会节省大量成本,相信绝大多数支付公司对此都抱欢迎态度。汇付天下去年开始就已参与网联的整体系统建设。目前,正在推进与网联进行相关的对接工作。

据悉,网联平台预计到年底接入银行数量超过200家,覆盖市场大部分银行机构,并接入4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

事实上,传统清算模式是银联做清算,发卡端在银行,收单在收单机构,互相有一个匹配,加上商户,属于所谓的四方模式。不过,伴随着支付的发展,不少中大型支付机构普遍采用直连银行的模式来进行资金的转接清算。

网联的出现,则意味着直连模式或将不复存在。

“网联平台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形成统一的规则、提高市场效率、规范清算市场,平衡整个支付生态系统当中各方的利益及维护金融安全,帮助支付机构规避支付风险漏洞,同时,也将促进市场上的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业,集中精展场景,优化用户支付体验。”金融副总裁许凌表示。

中信证券报告认为,网联成立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选择接入网联或银联,然后由网联或银联接入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而以往的直连银行模式将不再允许。

薛洪言称,站在监管的角度,金融属于强监管的行业,而银行直连恰恰处于监管之外。在直连模式下,信息流、资金流都掌握在支付机构手中,在监管机构看来,信息不透明、标准不统一,容易滋生乱象,所以消灭银行直连一直是第三方支付监管的重要原则和要求,只不过涉及到系统建设和业务迁移等问题,需要循序渐进。

银联受影响几何

每每提到网联,依旧有很多人会想起央行的另一个“亲儿子”——银联。

一直以来,银联作为国内唯一一家银行卡清算组织存在,而网联的上线则意味着银联在支付清算领域一家独大格局的终结。

“网联上线并未直接触动银联的奶酪,毕竟原来的直连模式下,银联本就被排除在外。相反,网联上线加速了直连模式的终结,支付机构可以选择网联,也可以走银联通道,对银联而言,未尝不是新的机遇。”薛洪言表示。

中信证券报告分析,银联的清算业务将直接面临来自网联的竞争,尤其是当前线上线下支付的界限愈发模糊,未来的竞争格局或并非简单的“划江而治”,而是互有渗透、全面竞争。

王蓬博表示,第三方支付几乎都和银联有合作,而且上述《通知》说的是增量,如果在网联技术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银联还是比较主要的清算渠道。当然,确实会对银联有一些影响,比如将来的增量必须通过网联,加之第三方支付机构又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机构,可以说移动支付的增量市场是没有“天花板”的。

此外,除了网联,银联还要面临中国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情况。

本报记者了解到,已经向中国央行递交了在国内建立银行卡清算机构的资质申请,成为第一家提出申请的境外卡组织。

对此,王蓬博预计,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支付清算牌照有可能下来,有可能3家或4家,包括网联、银联、万事达、Visa等机构。

“面对支付清算市场的整体开放,银联在支付清算领域迎来新的竞争者,清算市场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强者恒强,放眼国际市场也只有5个主要的玩家,银联需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新的竞争。”薛洪言指出。

网联系统稳定性需时间验证

然而,亦有业内人士对于网联系统稳定性等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担心。

“网联推出的特别急,系统稳定之类的问题现在都不太清楚。” 一家支付机构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这需要市场的检验,看看双11能不能支持洪峰就清楚了。”

薛洪言认为,对第三方支付而言,网联的系统稳定性和并发能力的确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不过这一点需要时间去验证。但是随着金融强监管的到来,接入网联是大势所趋,无论什么困难都需要克服。王蓬博坦言,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网联的承受能力肯定没有问题。

事实上,网联清算平台筹备组技术负责人强群力在6月份的“新支付、新技术、新金融”研讨会上就曾介绍称,在网联平台建设初期,已经确定了6个大的目标,即高性能、高安全、高一致、高可用、高扩展、高可控,具有支持12万笔/秒的平稳运行能力,峰值时处理能力可达到18万笔/秒。

王蓬博指出,网联推进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协调各方的接入,因为大的支付公司利益受损要高很多,它之前的议价能力以及接触银行的广度、宽度都被抹平了;而对于小的支付公司则为利好,因为它们的成本是在降低。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091亿,其中支付宝占比53.7%,财付通为39.51%,两者加起来已经占据93%以上的市场份额。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