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人工智能改变教育行业生态?“AI助教”更为合适

游客 2017-08-11 06:52:23    201186 次浏览

本报记者 戴春晨 实 习 生 王鹏钧 广州报道

导读

人工智能的“替代”能力,有没有可能让教师丢掉“饭碗”?看好者的观点基本一致:“AI教师”与原有的教师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人工智能更多承担辅助角色,因而称之为“AI助教”更为合适。

近一年来,“阿尔法狗”连续打败人类的顶尖围棋手,引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遐想。凭借着不停给自己“喂”棋谱、不停自我对练,“阿尔法狗”仅仅数月就晋身“超级围棋手”。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新的“阿尔法狗”不断学习教学知识,数月之间变成教学能手,打败一众教学名师。

一批教育企业正试图将“幻想”变为现实。近一年来,、科大讯飞、沪江网、学霸君、流利说等公司,均在“人工智能 教育”的赛道上展开布局。据不完全统计,仅最近半个月,就有云、美联国际教育等5家企业,有布局“人工智能 教育”的动作。

这股热潮背后,是部分人士对人工智能改变教育的乐观期待。相当数量的行业人士认为,人工智能的引入能解决教育机构运作低效的问题,同时使得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学生,推动因材施教。但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 AI 技术仅记录学生的情感,难以进行主观性、艺术性分析,因而难以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增长空间有限。

  AI取代教师?更主要的作用是助推教师角色变革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期待和惧怕,都来自同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前景,也和类似的问题相联系——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吗?从诸多机构的布局来看,人工智能对教师的“取代”正在发生。

一批明星创业公司,正试图推动这种“取代”。7月底,“流利说”的母公司宣布完成规模近亿美元的C轮融资。这意味着“流利说”的语音识别系统“AI老师”,推出一年后又迎来一波资金支持。“流利说”的愿景是,给英语学习者们一位能纠正“中式英语”的虚拟教师。早前的5月份,沪江网校推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Uni智能学习系统”。“学霸君”开发的“高考机器人”Aidam,也在断网的情况下做出了高考数学题。类似的人工智能系统还有科技部863计划牵头研制的机器人 AI-MATHS。

对“人工智能 教育”感兴趣的,还有好未来等教育巨头。今年7月初,在暑假“大战”打响之际,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宣布推出升级版的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系统IDO2.0。好未来推崇的IDO2.0,据称引入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触感互动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

从前述的教育产品看,研发者期待“人工智能”承担学校、机构教师的部分工作——评测、辅导学生做练习以及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存在于教学的必要环节,需要教师花费时间、精力不停重复。

除此之外,市场还有针对高考志愿填报、选课排课、学校运营管理的各种项目,其商业逻辑类似——让人工智能承担校长、招生办主任等角色简单重复工作,使得学校、机构的运作效率更高。像科大讯飞这样专注人工智能的上市公司,已完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教、学、考、评、管全链条的布局。

“阿尔法狗”能将“眼前”的对弈情况和“学”过的棋谱比对,并迅速处理。教育企业们努力的方向是,让这种“阿尔法狗”功能在教育领域再现。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钟锟表示,要分析几十万、几百万份考试试卷样本,以往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资源,可行性很低;但如今通过精准的图文识别以及海量文本检索技术,已可以快速核对检查所有试卷与目标相似的文本,并迅速提取并标注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试卷。

人工智能的“替代”能力,有没有可能让教师丢掉“饭碗”?看好者的观点基本一致:“AI教师”与原有的教师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人工智能更多承担辅助角色,因而称之为“AI助教”更为合适。

泉源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员王磊表示,人工智能应用在教学环节的好处是,能够处理评测等简单、重复的工作,将教师解放出来,教师可以更专注教学本身,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养。

“这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变革,他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做着简单的课堂辅导。未来的教师要做高度专业化的情景营造师,帮助学生学习,否则将被时代淘汰。”王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因材施教?AI 教育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人工智能的引进,不仅会使未来的学校、机构运转的效率更高,还有可能帮助人类实现孔子时代就在提及的教育理想——“因材施教”。

尽管“因材施教”的思想已提出数千年,但在当下教育实践中仍然难以完全实现。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边远地区的学生难以匹配好的教师和教学内容;大班教学使得教师疲于应对数十名学生,而难以时时刻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具体需求。

在早前的互联网教育论坛上,好未来总裁白云峰指出,在未来学习中,教育资源均衡化与教育的个性化,是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在这名行业大佬看来,继“互联网 ”之后的“人工智能 ”,是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化与教育个性化问题的希望。

学而思网校的个性化学习系统IDO2.0,正印证着白云峰的思路。基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学生上课时的面部表情、课堂上的回答都变成可追踪的学习轨迹,变成可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变成一个个具体而清晰的学生“画像”。这将帮助教师构建针对具体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辅导方案。

一旦教育个性化的问题能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化的问题也能解决。边远地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建立起来后,人工智能将自动匹配教育资源,通过在线教育、双师课堂等方式进行师生的对接。

教育行业投资人、真格基金副总裁姜敏表示,以往教育的“粒度”只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间区分,层次无法再深入。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因此,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教育重要的基础设施,任何学校、任何机构都不得不应对它的改变。

这也是很多教育人士的想法。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莫说实现高级的“因材施教”,很多企业就连替代简单重复工作的“智能测评”都难以做到。

王磊注意到,目前“AI 教育”产品还主要集中在评测领域,人工智能必要的“深度学习”在产品中更多还是概念。例如,某个“AI 教育”产品,仅仅用了图像识别 搜索技术,数据收集和用户粘性的问题均没有很好解决。数据的缺乏,“智能评测”做起来都显得吃力,更不用提深层次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了。

资深教育人士、私塾家创始人胡国志表示,创业公司期待用未来逻辑来高举高打,提前卡位以成为新一代教育品牌的领导者。但整体而言,人工智能全面改变教育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创业公司大多没有好的盈利模式,还需要烧钱来积累更多认知。

“探索阶段”的体现,便是终极的“因材施教”在目前并没有实现,哪怕是“实验室阶段”。

问题不只是数据不够。更深层次的逻辑是,对人类教育的分析难度,远远高于电商购物的难度。

“教育行业恰恰是AI门槛最高的行业,因为教育既是科学,更是艺术,既传知识,更有博爱,”胡国志强调,“很多都是人工智能在很长时期都无法做到的,因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特别是涉及情感体验的智能化,均没有根本突破。”

研发未突破,又使得企业陷入“烧钱”的境地,而“烧钱”又形成了准入门槛。

科学家朱松纯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批判了时下的人工智能热潮。他指出,大家预期传统经济和商业进一步紧缩,各个层面的人(各级政府、风投、企业家、科研院所)都把目光投向科技创新,视之为救命稻草。2016年开始的人工智能热潮,资本与人员双方就一窝蜂上,很有可能造成科技界与创投产业界的“双踩踏事件”。

姜敏期待时间能解决问题。他说,现阶段,“人工智能 教育”对布局者有门槛要求,但未来很可能变成没有要求。未来的市场格局有可能是,巨头为教育行业提供“人工智能”服务,一般的企业、机构都用得起。这种情况如同现在、为企业提供云服务一样。

“都需要时间,”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工智能 教育的发展,有待于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进步。”

(编辑:李二民)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