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网购鲜花藏“毒花”事件引发消费者对电商自我管理的关注

游客 2017-08-10 08:21:16    201343 次浏览

网购鲜花藏“毒花”事件引发消费者对电商自我管理的关注
马利筋@视觉中国

网购鲜花藏“毒花”事件引发消费者对电商自我管理的关注

订购了鲜花,却不料花束中暗藏玄机,随之竟然接到“销毁处理”的提示短信,这让京沪等地数千用户心生担忧。

近日,网上爆出“鲜花暗藏毒花”事件,称有网友在电商平台网购的鲜花,因其中一种花材存在毒性而过敏,这些花束涉及京沪等地。事后电商平台将花束召回,并就此进行了处置和道歉。“毒花材”混入鲜花中,是哪里出了问题?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马利筋

据相关资料,马利筋又名莲生桂子花、芳草花、水羊角,灌木状,高达60厘米至120厘米。全株含白色体液,花朵多姿,观赏价值高,适合庭植美化或盆栽。但其全株有毒,尤以乳汁毒性较强,可作药用。

通报:“毒花”风波 三人“中招”

日前,多位网友反映,8月5日在收到鲜花电商平台——花加(Flowerplus)送来的预订鲜花后,又收到提示短信要求“将此次花材销毁处理”。

原来,所送花束中混入了一种存在毒性且没有做好预处理的花材——马利筋。

网友表示,自己是在收到了花加发送的召回通知信息后,才知道收到的花中有马利筋;如果没能及时看到信息,这些问题花材可能会对身边的小孩、动物造成不好的影响。

据了解,事发后,花加一共发送了两条短信,其中一条称,用户收到的混合花束中含有马利筋这款花材,在处理枝叶时会有白色的乳汁流出,处理后及时清洗,不要与皮肤接触。另一条则表示了歉意,“跪求原谅”。

8月7日凌晨,花加在其官方微博公开回应此事。一份署名为花加CEO王柯的声明——《美好事业从责任开始》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说明。据称,8月5日凌晨,花加质检团队核实鲜花处理工序确认单时发现,200枝马利筋未进行完整的预处理,混入处理好的马利筋,送往用户手中。由于无法追溯到底哪些用户收到了有毒的马利筋,花加决定召回京沪等地所有含马利筋的4000份订单。

花加的公关部门向记者表示,这次“毒花”风波,大部分客户反馈身体无异常,只有三名客户出现过敏反应。“工作人员已第一时间与三名用户进行沟通,并陪同就医,其皆为手指皮肤轻微不适,没有其他不适出现,目前症状已经缓解。暂没有收到用户反映出现不适的情况。”花加工作人员表示。

另外,花加方面表示,这些鲜花的搭配设计,均由上海总部统一进行。此次召回范围主要为北京和上海,配送当天就开始召回了,到6日早上已完成。

网友:召回“毒花” 值得肯定

以往更多在汽车、食品行业听到的“召回”一词,这次出现在了“毒花”风波中。

据花加方面透露,他们已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处理了此事。其官方微博显示,5日当天,早上8点10分,花加成立紧急小组,确定将鲜花召回以及补偿方案;8点30分,客服部紧急电话短信联系客户,提醒客户避免和花材接触;8点50分,物流部门对未送达的花束进行拦截,已配送的花束上门取回;9点10分,客服部通知客户补偿方案,将免费补送鲜花和花瓶;10点30分,90%的花束已被召回。

不过,一些网友对此并不买账。一网友表示,5日当天是在收到花束之后才收到花加的短信提示,“并且没有说明有毒”。该网友还表示,接到客服电话通知或短信通知的时间为中午12点40分前后,而收到快递小哥“来家里取回花材”的电话,时间为5日下午3点45分左右。

针对这些质疑,花加表示,除个别用户表示已自行丢弃之外,绝大部分产品召回在2小时内完成。这两天陆续有用户反映自己收到了马利筋且没有被召回,经沟通后发现,绝大多数反映未召回的客户是将其他花材误认为马利筋,而导致了误会。

有网友表示,花加在发现问题后,在无法明确送达用户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召回,这一负责任的态度值得肯定。不过,也有网友“吐槽”了短信通知的方式。网友“子文Vicky”说:“只是通过短信来处理,未免儿戏,如果消费者没有看到呢?如果小朋友误食呢?”也有网友说:“家里有小朋友,每次花到了都会和小朋友一起剪花插花,刚好这次孩子和爸爸楼下散步去了,想想就后怕。”

为电商平台敲警钟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物品已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采购,商品往往能从工厂、仓库直接进入消费者的家中,快速便捷的同时,安全风险也有所提升。

此次事件,正是花加平台在对鲜花预处理过程中的不慎,导致200枝未完整处理的马利筋混入其中。虽然花加比较及时地进行了通知和处置,但还是有北京的3名用户出现了不适情况。而一些网友对其召回方式等的意见,也给电商平台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一些专家表示,网购便捷,越来越多的食物、花卉、日用品通过网购平台进入到千家万户,因此电商平台对商品质量的把关要更加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用户误食、误伤等。不仅对用户造成损害,对商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品牌形象也会造成损害。”上海交大公共管理系教授樊博表示。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