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无现金社会”伤害了谁

游客 2017-08-09 10:29:40    201146 次浏览

我们习惯拿着智能手机,在各个地方都优先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街头看到烤红薯的小摊也可以微信收款,还会拍照表示一下惊奇。我们还会比较讨论,苹果支付(ApplePay)和iPhone手机无缝连接,可以无接触支付,比要扫描一下二维码更方便。更不用说,在打车、骑共享单车时,由于产品上的创新,我们甚至根本感觉不到还有支付环节存在。

8月初,支付宝推出“无现金城市周”,微信支付推出8月8日“无现金日”。最初看到这些信息,我的反应是,这还用特别说吗,这不很自然的日常生活?但看到一篇文章,我这篇专栏也借用它的标题,我意识到,在享受新技术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这个问题所问的:“无现金社会”,是不是也可能伤害某些人?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针对在线支付的,而是关于技术进步的:技术高速进步,怎样让更多人受益?还可以换种说法问,怎么减少数字鸿沟,一群人快速前进的时候,不要让另外一群人落伍?

过去,我们也会讨论“数字鸿沟”,但那是很空洞的数字,多少亿人在线上,但另外有多少亿人不能上网。经过了移动互联网,我们又乐观了一些,智能手机把更多的人带入了数字世界。比如,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 N IC )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7.24亿,比2016年底又增长了2830万人。

但是,“无现金”这个词摆在面前后,我发现很多过去没注意的现象:在超市收银处,像你我这样的人,在用移动支付,或者略老派一点用银行卡支付。但我们看到,有不少的年长者仍拿着现金。“无现金”对我们来说代表的是快捷便利,技术是无法阻挡的。但是,当数字鸿沟这么形象地展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一起往前走?

当然,我们相信技术进步,我们不会认为阻碍技术进步是消除鸿沟的手段。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继续变革技术产品,让更多的人可以用上?从桌面到大屏智能手机,当不用再去操作复杂的鼠标和键盘,用手指就可以交互时,更多人就被技术产品的进步带进了数字世界。

我们要考虑的是,沿着当前的路径技术进步时,有没有可能更好地考虑另外一群人的需求?说不定那可能引出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很多年来,每次到香港都觉得八达通卡真方便,地铁、便利店、售货机都可以使用,它让我们可以处在一个“无零钱”的生活状态里面。对于长者来说,这样的零钱卡是不是比智能手机里面的移动支付更方便呢?其实,对多数人可能都更好,我们都曾遇到手机没电无法移动支付的尴尬时刻。如果巧妙设计,它的好还在于是向后兼容的:你可以只拿着这种卡片,但也可以让它跟手机里的A PP绑定起来,同时享受两种便利。未来不会是重复过去,但是,或许深入考虑另一个群体的需求,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可以把我们带向更好的未来。

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社会系统上,我们是否也可以做些相应的行动?当我们享受技术进步的时候,当技术和商业的力量推动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的时候,对于支付这样涉及所有人的社会基础设施,我们也要倡导变革既要快一些,又要慢一些:既要推崇接纳最新的技术产品,增加便利、提高效率;又要倡导,尽量保留也许只有少数人使用的老方式。

现在,对“数字鸿沟”或“技术鸿沟”的关注可能在变得更为重要。过去,在桌面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只与一小部分人有关,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中的更多方面都数字化了,但在这两个阶段,互联网主要是“增量”。现在,当互联网开始和线下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当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结合形成全新的“数字经济”时,“存量”的部分被深刻地改变。当技术变革涉及到“存量”时,我们就要考虑,谁可能会被影响?

过去,可能是一部分人缺乏数字素养,跟不上新技术,处在鸿沟的一边;现在,如果不注意应对,可能的情况是,强大的新技术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他们的不便,却是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我们强调的是要提升大家的数字素养,现在,当互联网技术产品、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强大,当它们影响的范围变大之后,技术产品的创造者可能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有意思的是,承担这种责任的最佳方式可能是,让技术有人性的温度,在考虑所有人、考虑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情况下,做出更好的产品。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