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语音识别成智能电视标配 市场不买账或因软硬件失当

游客 2017-08-08 11:23:44    201398 次浏览

近年来包括“语音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飞速发展,不仅使人工智能成为电视机的标配,而且相关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人工智能电视已进入优化升级的快车道。

智能电视

将语音作为入口

在电视行业,无论是传统品牌还是互联网品牌,人工智能早已成为企业争相布局的领域。2016年7月,长虹率先推出了第一款人工智能电视Q3T,小米紧随其后,于同年9月发布了3S人工智能电视,产品均把语音作为入口,初步实现了语音操控。

此后包括TCL、雷鸟、微鲸、联想、乐视、创维等品牌纷纷发布人工智能电视,企业不仅一直在提高产品的语音识别精度和广度,而且还增加了天气查询、片名点名、明星找片等应用场景。长虹更是将智能电视打造成家庭物联网重心,并与行业协会成立联盟,实现了订酒店、订机票、快递下单、家电控制以及家庭教育等多个跨界应用场景。

今年以来,各大品牌都在缩短“语音响应时间”、提高“方言识别准确度”方面发力,语音识别发展相对成熟。工信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主流人工智能电视产品语音识别准确率行业平均值为97%,语音识别平均时间低于3秒,智能推荐准确率93%。

但“人工智能”并未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没有为“寒流”中的彩电业“加把火”,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语音识别的精准,并不意味着产品会学习、会思考。再次,大量产品上市,企业竞争加剧,使得产品同质化现象凸显,用户在“智能化”的体验上参差不齐。

软硬件

仍存提升空间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的确小有成就,但是消费者的反馈显示,各品牌的体验参差不齐。京东家电事业部黑电采销部总经理杨子盛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讲到,根据京东平台的用户反馈来看,一些品牌语音反馈较慢,甚至出现卡机的现象。另外,反馈中还发现消费者很重视方言的识别,一些产品并未设置除普通话以外的方言配置。

人工智能电视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工信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主任张素兵认为,虽然目前市面上的人工智能电视在与用户的普通交互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仍有一定差距。“举例来说,目前电视在断网环境下的本地语音识别能力还很弱,在进行连续的操控时,识别率会有所降低,而且电视中安装的许多APP并不支持语音识别,甚至不支持音乐搜索。”

在硬件方面,许多产品的语音输入还要依赖遥控器,遥控器电量不足或用户距离较远,语音识别准确率就要大大降低。同时,体感识别、面部识别、情感识别等功能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张素兵指出,电视的智能搜索能力、智能推荐范围还有再扩大、再精准的空间,还应增加其他生物识别入口,实现对用户情感的判断和需求的预知,这样智能电视应用场景才能进一步提升。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人工智能技术要想渗透各个生活场景,就要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这需要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

TCL多媒体线上业务中心总经理谢帆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智能电视已初步实现各种语言、方言的识别,下一步要加强电视与人的互动,通过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千人千面”。

智能电视要想卖得好,甚至有能力把整个彩电业带出“寒流”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根据京东的数据,人工智能电视消费者中,72%是男性,26—30岁这个群体的消费者最多,占整体52%。

长虹多媒体产业公司中国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刘建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年轻消费者虽是人工智能产品的消费主力,但他们每天有多少时间在家里看电视?人工智能电视的应用场景必须扩展,我们要研究消费者除了看电视以外,还有哪些需求,如果电视能够轻松的帮助用户订机票,购物,那么用户在电视前停留的时间就会更长,“客厅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为了衡量智能电视的思考水平,人工智能标准化已经被提上日程。张素兵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将与产业界、学术界共同探讨,在产品应用、服务、运算平台、各种底层技术等方面进行标准化,激发企业在智能化上不断探索。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