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
近日,网上流传了一些关于质疑国产食盐安全的文章,其中提到,国产食盐里面有种可怕的添加剂——亚铁氰化钾。
“烹饪食物时,食用盐遇高温有可能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成氰化钾这种剧毒物质,在10秒钟内能使人丧失意志,几分钟内可以毒死一人。”
网传文章中还提到,奥运会、世博会特供食盐及出口食盐均不含亚铁氰化钾。
此条新闻已有央视爸爸亲自辟谣——事实上,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且已有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国内销售的国产或进口食盐,还是国外销售的洋品牌食盐,大都含有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这样的抗结剂。
不过,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还是会敬而远之,可见我们对食品添加剂仍然存有多么根深蒂固的误解,殊不知我们日常生活最离不开的就是食品添加剂,不信?一起瞧瞧!
食品添加剂
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可以说,所有的加工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剂。
合理使用添加剂对食品及人体健康都是有益无害的,在食品生产中只要按国家标准添加食品添加剂,消费者就可以放心食用。
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
CFP供图
食品添加剂危险?不用才危险!
也许有人会好奇,为啥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醒大家,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而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也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它虽有个挺现代的名字,实际上老早就被用在食物当中,而且咱们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国家之一,比如炸油条用的明矾,做豆腐点的卤水等。
东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使用盐卤制作豆腐了,盐卤其实就是一种古老的凝固剂
所以,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毒药。它的存在其实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食物变得更好吃、更好看,也更有品质。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由于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各国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来越多。
如今,美国已有25000种以上的不同添加剂应用于20000种以上的食品之中。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1100种。
欧洲联盟使用1000-1500种食品添加剂。中国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随着时代的进步品种不断增加。目前,许可使用的品种已达1513种,其中包括食品香料1027种。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可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来划分。
按来源:食品添加剂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如动植物的提取物、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和人工化学合成品。人工化学合成品又可细分为一般化学合成品和人工合成天然同等物(如天然同等香料、色素等)。
按功能:FAO/WHO将食品添加剂按不同功能分为40类;欧洲联盟仅分为9类;日本亦分为9类;中国1990年颁布的“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20类,另有其他。至于香料因品种太多而单独另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在其主编的《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中对食品添加剂做了详细的介绍。食品添加剂品类繁多,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饮食中。
下面是几种食品添加剂种类和对应的常见食物:
抗氧化剂:腊肉、板鸭、腊肠、包装食用油
膨松剂:所有美味的糕点、面包、其他膨化类食品
增稠剂:冰淇淋、酱制品
防腐剂:肉制品、方便食品,酱油、醋等调味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应适量
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那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每种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
答案是安全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没有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量。所以即使一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可见,食品添加剂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至于三聚氰胺、苏丹红这类,从来都不在国家许可的食品添加剂之列。
看了这篇文章,不知你是否也会为曾经背了无数黑锅的食品添加剂打抱不平?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