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共享单车运营商该好好算算账了

游客 2017-08-04 13:57:13    201261 次浏览

国外全面进军美国和欧洲市场,在国内,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让共享单车有了准生证。可就在摩拜与ofo们信心满满的时候,德国《经济周刊》却发表文章称,中国的共享单车是白痴经济,文中评论中国发展迅猛的共享单车,虽然吸引了大量投资,但不能盈利,前景堪忧。文章狠狠地给共享单车泼了一盆冷水。

这篇题为《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的文章称,所谓的“白痴经济”就是指中国的投资者对共享经济业务模式过于痴迷。从滴滴出行,到种类繁多的共享经济,如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等初创公司,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不过,大多数公司尽管发展迅速却不赚钱。德媒为目前进军欧洲市场的摩拜单车算了一笔账:摩拜在海外投放的单车,每辆价值250欧元(约合人民币2000元),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而摩拜单车的顾客平均4天才借一次车,每小时12欧分(约合人民币0.9元)的价格太便宜了。文章认为,明知挣不回钱,摩拜还要大肆扩张,而投资人居然还看好其前景,继续砸钱买梦想,如此看来,“白痴经济”的标签贴得还很贴切。

德媒的观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络媒体都义愤填膺地进行反击,认为德国人不了解中国市场,不理解新经济的商业模式。我们很难去评价德国媒体的动机,及其对共享单车运营成本的计算方式,但这却是实实在在地给我们提了个醒:共享单车是不是真的该好好算算账了?

其实很多时候,新经济商业模式一旦面临算账问题的时候,都会说别人根本不懂新经济,一般人都不会算新经济的账——因为我们的计算方式和传统产业不一样,我们的发展是先靠一轮轮融资支撑起来,等到规模足够大的时候才来算账,才来考虑盈利问题。没错,在过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玩的是人头经济,有了人头,有了用户什么都好办。共享经济套的也是这个概念,在共享单车的故事里,有几个核心要素,一是押金,二是数据,三是用户,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入口。

但到了今天,这个故事还能讲下去吗?先说押金,早先每个用户199元的押金,确实让共享单车企业哪怕收利息都不亏本,可现在共享单车新政已经建议取消押金,已收取的押金要在注册地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完善退还制度,接受主管部门监管。也就是说,押金再也不能随便用了。再来看数据,共享单车虽能记录用户的出行数据,但这些数据充其量只是用户个人出行画像的一种补充,单独拿出来却无法成为有价值的用户画像,这些数据的想象空间并不可能很大。最后,很多共享单车企业称自己的APP是用户的强需求,可以成为互联网入口,可以以此打造一个涵盖衣食住行的生态圈,可是,打开我们的手机,真正称得上超级入口的只有微信,共享单车要成为超级入口,多少有点说书的味道了。

一旦资本故事无法成为现实,算账的时代或许就会比我们预期得要来得早。虽然滴滴出行的估值已经高达450亿美元,并且完成了新一轮55亿美元融资,但除了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之外,盈利之路还遥遥无期。共享单车会不会走上滴滴出行的老路呢?如今洗牌已开始,不断有共享单车企业倒下,相信离算账时代也不会太远了。德媒的话很糙,但算账却是共享单车,乃至整个共享经济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