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教授:人工智能推动“媒介生活” 核心由新闻变成信息

游客 2017-08-03 11:31:23    201033 次浏览

原标题:人工智能推动“媒介生活”(新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马凌

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以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社会

不久前,中国记协发布的201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指出,“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原来以新闻为核心的“媒体生活”,将全面进入以信息为导引的“媒介生活”。

有人读报、有人读屏,信息的载体虽然多样,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没有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手机不再是单向度传播的信息载体,而是“个人移动终端”“人机互动的交互界面”乃至“身体的延伸”。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媒介生活”,意味着手机等媒介开始进入人和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发挥中介作用。更进一步说,媒介之“介”,在于它允许多元主体的共存,在于它可以跨越旧有的藩篱,融合各种手段、激发人们生活与想象的诸多可能。

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以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社会。比如依靠智能算法的信息精准推送技术,、和今日头条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开展了“寻人”公益项目。从2012年底至2017年初,腾讯发布走失人口信息1444例,成功寻回437人;阿里巴巴协助公安部于2016年5月上线“团圆”系统,一年中发布失踪儿童信息1317条,帮助找回1274人;今日头条2016年2月启动“头条寻人”项目,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成功找到2500人,最快1分钟找到北京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找到的走失时间最长的一位已经离家57年。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寻找失踪人口方面有望做得更好。宣布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达到99.7%的识别率,如果智能机器人通过海量数据库的深度学习,掌握了跨越年龄的人脸识别技术,比如根据一个失踪孩子3岁时的照片推算他成人后的样子,精准寻人无疑会更上层楼。而应用算法服务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又一个例子,是诸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正在开发应用的网络辟谣功能。例如,今日头条于2016年底上线了辟谣功能,腾讯网在2017年上线较真事实查证平台,微信也在2017年6月推出辟谣助手小程序,用户可以主动搜索查证,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也能及时收到提醒。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推进后,这些新应用有望对互联网空间的清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

当然,“智能算法—精准推送”技术在中国刚刚起步,远没有达至成熟,因此在许多方面尚未尽如人意。比如路透新闻研究所联合牛津大学连续六年发布《数字新闻报告》,2017年发布的最新报告中,通过对36个国家和地区、7万名受众的调查分析,指出超过一半(54%)的受访者更喜欢通过算法来筛选故事,超出喜欢编辑或记者的比例(44%)。但据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认为个性化推荐能完全满足需求的大陆用户只有15.2%,落差颇大。

这个夏天,百度的自动驾驶平台,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X1,还有刚刚召开的“大数据与智媒体论坛”,使人工智能成为比酷暑更热的概念。毋庸置疑,“互联网的下半场”已经开始,媒介的智能化进入加速度阶段,人们进入“媒介生活”的步伐也将不断加快。无论存在多少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智能”将更智慧,价值将更人文。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