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斯蒂夫·曼:可穿戴需盯紧“人文智能”

游客 2017-08-03 10:18:27    201167 次浏览

如果不是一副集成了众多功能的智能眼镜,一块捆在手腕部位,可以显示电磁波强度变化的电子板,大家很容易将这位头戴黑色棒球帽,身穿休闲黑色西装,黑色的休闲裤下踏着一双休闲皮鞋的高瘦男子误认为是一名嬉皮士。

但实际上,斯蒂夫·曼(Steve Mann)是一位在可穿戴计算领域开展研究超过40年的“极客”,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可穿戴计算机和第一个增强现实(AR)眼镜,在国际上享有“可穿戴计算之父”的美誉。

据悉,斯蒂夫·曼平时都会装备着各种可穿戴设备出席各种活动。当天他佩戴的智能眼镜除了能帮人看清楚东西和有拍照功能外,还能起到增强现实的作用;并具备特殊的目标识别功能,能够在检视建筑物时迅速识别建筑物的内部结构。通过这副眼镜,他甚至能够看到智能手机发出的电波、声波。

为了演示自己可以让“电波”可视化的效果,斯蒂夫·曼右手慢慢横向移动手机,“戴”在其左手臂上的黑色长条电子板随即显示出手机电磁辐射的变化。当手机靠近时,电磁波动的幅度则特别强烈。当手机距离较远时,电波则像一条平静的直线。

对于这位已经与可穿戴设备打了数十年交道的“极客”而言,各种可穿戴设备不仅帮助他增强了理解和解读这个世界的视野和能力,更成为其身体和心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斯蒂夫·曼从小就爱好鼓捣各种电子设备。在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他在全球创办了不少高科技企业,很多发明都有广泛的产业应用。如iPhone上的HDR功能就是他最早的发明专利。

早在1999年,斯蒂夫·曼教授就发明了全球最早的智能眼镜——Eyetap,它通过将相机的视域和人眼的视域相重叠,达到电脑和人的感知高度重合的效果。这款智能眼镜的设计也被视为行业标准,许多知名产品就参考了其设计,其中包括谷歌的智能眼镜。

“我希望未来与深圳的开发者有更多合作和互动,因为深圳有非常好的供应链和制造体系,我希望通过合作能加速创意到产品化的进程。” 斯蒂夫·曼指出。

针对当前大热的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斯蒂夫·曼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智能城市建设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需要与环境融入进去,让人与周边环境和街区实现可交互发展。

“相比于单纯的AI,设计机器背后的人更为关键,更应注重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交互。”

此前,斯蒂夫·曼与“人工智能之父”Marvin Lee Miskey、谷歌首席科学家Ray Kurzeweil共同提出了“人文智能(Humanistic Intelligence,简称“HI”)”框架概念。这个框架构建了人和智能机器的交互准则与设计方法。相比于单纯的AI,HI更着重考虑人在智能时代的角色,而不是机器。这个框架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所有涉及到人与信息深入交互的领域。

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斯蒂夫·曼表示,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应用仍然停留在初级层面。“可穿戴科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如医生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对病人进行诊断。”他指出,那些能够具有可控制性、可穿戴性的“人文智能”产品,未来一定能够在市场上成功。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