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生死双刃:隐密的共享单车数据商用

游客 2017-08-01 14:05:28    201232 次浏览

如今,共享单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车企业正通过APP与智能锁,默默积累着大量精准的用户行为数据,酝酿如何通过数据跨界商用寻求变现,中国首席数据官联盟创始人刘冬冬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鉴于此举需承担的法律风险,各家企业表现得十分谨慎,目前数据尚处于内部应用、跨界仅限于政府合作。

单车数据

仅供内部使用

从目前来看,似乎单车企业更愿意让数据在内部发挥作用,通过平台数据分析,以优化服务,根据区域人流布置车辆,一方面满足更多用户的用车需求,另一方更有效地进行单车投放和维护。无论是“智能机”摩拜,还是“小灵通”ofo,每日产生的出行数据都高达5TB(太字节Terabyte,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各家已经开始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

针对地铁站出口处单车资源过剩或不足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数据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摩拜科技副总裁杨众杰指出,平台的数据能够精确配置地铁口的单车资源。平台通过整合分析人流热力图,规划了智能停车点,还可在手机APP的地图上显示,引导用户规范停车。大数据的应用既避免单车过度投放导致的资源浪费,还减少了对道路的肆意占用。

摩拜发布的行业首个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魔方”,通过收集一定区域内单车骑行大数据、掌握“出行潮汐”, 便可对单车全天供需做出精准预测。

ofo也将大数据应用在了单车的智能管理上。ofo大数据高级总监邵毅指出,ofo单车平台数据能够监测每一个地区单车的供需量,线下运营团队可根据平台的预估结果,进行单车投放、调度、维护等工作。

目前单车大数据尚处在内部挖掘和使用阶段,商业化并不是企业目前考虑的问题。由你单车CEO金吉晖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单车平台上产生的数据,主要是为共享单车运营商优化服务所用。如果要问大数据能否为共享单车增加盈利模式,答案是肯定的,但对于企业而言,相比大数据,还有很多更好、更有效的盈利模式。他表示,现阶段提数据商业化的确有点早。

安全与共享问题

阻碍数据商业化

共享单车数据商业化不仅是时间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保障安全。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吴丹君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单车平台产生的信息十分敏感,包括定位、身份、支付、轨迹等,这些数据的使用都要合乎网络安全和数据信息的法律规定,单车企业对操作不慎所导致的法律风险和违法成本心知肚明,所以,目前企业的数据商业化十分谨慎。

吴丹君还指出,今年10月1日即将生效的《民法总则》将从民事基本法层面明确个人信息权,把个人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予以保护。另外,结合今年6月1日刚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共享单车企业恰好属于所规制的主体“网络运营者”,因此企业需要承担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履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数据跨境传输限制等。

相关的政策法规,让共享单车企业不敢随意将数据商业化应用。另外,共享单车的数据商业化也尚欠“东风”。刘冬冬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数据被各家单车企业严格保密,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暂时难以打破,因此,数据价值目前还无法被充分挖掘。未来,如果共享单车市场出现“并购潮”,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单车数据目前仅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中被使用,如,摩拜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成都摩拜大数据共享平台,为市政府提供智慧城市及大数据信息化服务,参与成都市智慧城市运营。

《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公共自行车运营商易始通达,其媒体负责人表示,不同于商业化的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的数据主要是在政府层面流通,保证安全是前提。公共自行车借助有桩站点的规范性,积累了大量准确的车辆存取信息,这为市区公交发展、道路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数据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此,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渝伟认为:“共享单车与《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发展,只要单车企业在法律规范下使用数据,将发挥价值。”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