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质量10倍于太阳超新星大爆炸:死亡后竟是这样

游客 2017-08-01 09:20:49    201275 次浏览

北京时间8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最新研究显示,观测一颗超新星残骸的“心脏”,将揭晓超大质量恒星死亡的重要线索,以及这些戏剧性事件如何影响它们所在的星系

基于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望远镜阵列(ALMA)的观测结果,一支研究小组构建了SN 1987A超新星的详细3D结构。1987年,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巨大恒星爆炸的残骸物质,同时,另一支研究小组在该超新星残骸中发现之前未探测到的几种分子。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天文学家雷米·英德贝托(Remy Indebetouw)称,当天文学家勘测到这颗超新星时,他们对超新星爆炸事件如何改变星际空间,以及一颗爆炸恒星炽热发亮残骸如何最终冷却和生成新分子,了解得非常少。

他强调称,基于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望远镜阵列的观测数据,我们发现超新星爆炸时出现的寒冷“恒星灰尘”,揭晓了对原始恒星自身的重要认识,以及超新星爆炸是行星形成的基本构造部分。

SN 1987A形成于II类型超新星爆炸的余波之中,这是一颗质量大于太阳10倍以上的恒星耗尽燃料,停止向外释放自身引力产生的内部牵引力。之后这颗恒星外侧部分碰撞在内核,产生一个巨大爆炸,能从遥远的太空区域观测到。

SN 1987A距离地球163000光年,位于大麦哲伦星云,自1987年2月其爆炸光线首次抵达地球,科学家采用各种仪器对其进行广泛研究。这颗超新星释放大量灰尘流进入太空,形成一个遮蔽层,导致许多望远镜无法穿透进行观测。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望远镜阵列的射电装置能够穿透灰尘遮蔽层,揭晓超新星残骸深处的内部结构。

在近期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绘制了SN 1987A超新星爆炸之后余波形成大量分子的3D结构,例如:ALMA数据显示,超新星残骸心脏区域聚集大量一氧化硅(SiO)和一氧化碳(CO)。

此外,其它研究小组也对SN 1987A残骸分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许多分子种类,例如:甲酰氧离子(HCO )和一氧化硫(SO)。英德贝托说:“此前在年轻超新星爆炸残骸中从未探测到这些分子,研究人员对甲酰氧离子(HCO )颇感兴趣,因为它的形成需要超新星爆炸物质充分混合过程。”

结合以上观测能够呈现SN 1987A的详细构成成分,以及随时间推移,超新星残骸内部的状况变化。研究人员指出,这些信息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星系进化。

英德贝托说:“当前许多星系的外观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超新星事件,虽然仅有不足10%的恒星成为超新星,但它们是星系进化的重要因素。

SN 1987A超新星残骸3D图像发表在6月份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超新星分子构成的详细报告发表在今年4月份出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质量10倍于太阳超新星大爆炸:死亡后竟是这样

图中是艺术家描绘的SN 1987A超新星,呈现这颗超新星残骸的寒冷内部区域(图中红色部分),ALMA望远镜探测到大量的灰尘。超新星内部区域与外壳(蓝色部分)完全不同,超新星的碰撞能量(绿色部分)在爆炸之前将释放形成一个气体包裹层。

质量10倍于太阳超新星大爆炸:死亡后竟是这样

图中紫色区域是氧化硅分子喷射物,黄色区域是一氧化碳分子喷射物。蓝绿色环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研究人员将其呈现为3D结构。

质量10倍于太阳超新星大爆炸:死亡后竟是这样

天文学家结合3个天文观测设备的观测数据,最终结合形成这张超新星SN 1987A图像。红色部分是超新星残骸中心最新形成的灰尘物质,是ALMA亚毫米波长设备探测到的;

绿色和蓝色部分是超新星爆炸冲击波与周围物质环发生碰撞;绿色部分代表发光的可见光,是由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的,蓝色代表炽热气体,是由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观测的。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