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网瘾”老人为何放不下“斗地主”“鸡汤文”?

游客 2017-08-01 08:09:50    201277 次浏览

老人上网玩游戏早已不是新鲜事。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王者荣耀》玩家中,“爷爷级”的玩家居然占到了3.5%。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不但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到了网民大军中,甚至还出现了“网瘾老人”。记者发现,这些所谓的“网瘾老人”,只是泡在网上的时间较长,大多数老人只是会玩游戏、发微信等一些简单操作。总体而言,老年人的网络生活比较单调。

网上“斗地主”一斗斗一天

在子女眼里,60多岁的王师傅是一个标准的“网瘾老人”。除了买菜做饭遛狗,王师傅每天最多的时间就是坐在电脑前面。在QQ游戏平台上,王师傅的斗地主积分很高,已经达到了“大地主”级别。王师傅熟练地按下快捷键,屏幕上立即显出一行字:“快点儿吧,我等得花儿都谢了!”

其实,王师傅在网上打斗地主才一年多的时间。退休之前,王师傅也爱打“斗地主”,不过那是和工友打。退休之后,闲不住的王师傅在女婿的公司帮忙,公司里都是年轻人,王师傅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有时,王师傅在办公室里坐一天也搭不上几句话,更别提和别人打牌了。看他实在憋得慌,一位小伙子教他在网上斗地主,对网络一窍不通的王师傅来说,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不到一年,王师傅不再去上班了。让家人惊讶的是,回到家中,王师傅似乎对家里养了多年的小狗失去了兴趣,反而更关心家里的路由器。自从学会了在网上打牌,王师傅在网上打牌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有时能打一天。一旦家里的网络出了故障,王师傅就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让家人多少感到意外的是,除了斗地主,王师傅几乎不会其他的上网操作,甚至连打字都不是很利索。按照王师傅的说法,他玩斗地主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从智者变成“糊涂老人”

和王师傅的家人相比,小刘更加担心父亲上网之后“内在”的变化。小刘说,父亲以前在单位是一位干部,精明干练,在同事中间比较有威信,很有“一言九鼎”的架势。可自从学会微信之后,人就变得絮叨了不少,每天都会给他发许多的“鸡汤文”,甚至还会转发一些明显是谣言的文章。

“什么‘喝冰水会致癌’、‘吃海鲜不能喝橙汁’,这样一看就没谱的文章,我爸却深信不疑。”小刘说,他和父亲说过很多次,结果却是收效甚微。每次提醒之后,老刘虽然删掉了文章,但不久,一些新的谣言又出现在了他的朋友圈里。

“许多都是用常识就能判断真伪的,可他就是看不出来!”小刘气呼呼地认为,父亲是真的,“老糊涂”了。有的时候,小刘甚至想把父亲的朋友圈关掉,但父亲的回答却让他下不去手。老刘辩解道,他只是为了让在外打拼的儿子多注意身体。

在父亲上网的问题上,小刘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他说,他现在最担心的是父亲会遭遇网络诈骗。他引用了网上的一段话来概括自己的状态:眼睁睁看我爸变成一个网瘾老年,品位判断力不断下滑,思考能力和见识都在缩水,人云亦云地在各种中老年群体转发“深度好文”、“即将被删”、“良知敢言”中打转。而这一切,都完全地被包裹在一种“信息爆炸时代站在繁华丰富潮流尖端”的自我认知里。

有网瘾主要是会的太少

作为专门教授老人上网的公益组织,上周,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出了一份“中老年使用网络状况调查问卷”。在这份问卷中,首次对老年人的“网瘾”问题进行了摸底。“夕阳再晨”联合创始人罗旭介绍,问卷不仅对老人每天上网的时间,上网做什么进行调查,还设置了诸如“是否会为了增加满足感而增加上网时间”,“是否会为了上网减少其他娱乐社交活动”,“能否控制上网时间”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从侧面提问的,其实主要关注的还是老年人的‘网瘾’问题。”其实,参加“夕阳再晨”培训的老人大多在50岁到80岁之间,老人学习上网、使用电子产品本身就存在一定难度,所谓的“网瘾”现象并不明显。大约两年前,“夕阳再晨”曾经有一门课是教老人使用QQ游戏平台,后来发现这门课并不是很受老人欢迎,于是就从课程中去掉了。

罗旭发现,在网上活跃的老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比较活跃。“朋友圈发得多的老人,往往是那些领着大家唱歌跳广场舞的老人。”这些老人虽然在网络上活跃,但并不会因为上网而放弃社交和兴趣爱好。从上网的出发点来说,老人上网的实用性更强,用完自己想用的功能后基本就没有需求了,因而上网的时间都不会太久。

“夕阳再晨”开设的课程中,实用性的内容居多。除了网上挂号、手机打车之外,他们还会教老人使用美图秀秀、制作电子相册等。罗旭说,许多老人喜欢把自己的照片美化一下再发到朋友圈,这样可以显得年轻些。上完课之后,老人们美化图片、制作电子相册已经玩得非常“溜”了。不过,电脑手机玩得溜和“网瘾”还是两个概念。他认为,有的老人之所以会有“网瘾”,背后应该另有原因。

一位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士分析,一些老人之所以会成为“网瘾老人”,主要是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过老了之后的生活。“这就好比一位职场女性突然当了家庭主妇,她会很长时间不知道干什么。”为了填补这种空虚,老人会选择在网上给自己找事做。但由于使用网络的技术有限,大多数老人只会玩游戏、发微信,结果就成了“鸡汤文”的传播者、“斗地主”的铁杆粉丝。

还缺一个友好的网络环境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网络时代,老年人属于网络弱势群体。罗旭说,网络给老年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让老人在网络世界中无所适从。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老人转发的内容良莠不齐。为了方便老人们交流,“夕阳再晨”志愿者建立了微信群。罗旭说,许多老人会在群里转发一些活跃气氛的搞笑视频,也会转发一些类似“成熟女人必须学会的十件事”之类的“鸡汤文”,有的老人还会转发一些养生类、科技类的谣言。有时候,一些在网上比较活跃的老人还会“刷屏”,一天能往群里发好几条。

罗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人们在微信群里要比在朋友圈里活跃得多。他说,老人有顾虑,认为发朋友圈会被陌生人看到。相比之下,老人认为微信群更加安全可靠。基于老人上网的特点,“夕阳再晨”专门设置了两门课,一门是教老人如何辨别谣言,一门是教老人如何预防电信诈骗。

罗旭说,辟谣课是以案例的方式,展示朋友圈里的一些谣言,这样老人在课堂上就会有所醒悟。讲完案例之后,志愿者还会总结一下朋友圈谣言的一些共同点。比如标题带有“震惊”、“再不看就晚了”、“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字眼的,基本上都是谣言。另外,微信上还有一些专门辟谣的公众号,通过这些公众号,老人就能知道他们转发的内容是不是谣言。不过,相比一些养生类、科技类的谣言,危害性更大的是电信诈骗。罗旭说,网上有一些信息虽然披着无害的外衣,但会对老年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他们把预防电信诈骗也开成了一门课。

乐观地说,老年人大多有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学会上网后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不会太大。而且老年人毕竟有着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特别容易被骗。不过,网上的内容有好有坏,不但需要有人引导,老人自己也要有判断力。

“年轻人上网,可能喜欢刷微博、玩手游,而老人感兴趣的却是网上挂号、电子支付这些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东西。”罗旭说,老人能够把他们教的东西用起来,用互联网丰富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圆满了。从授课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年人上网还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许多老年人在学习上网时仍比较吃力。

由此看来,建成一个对老人友好的网络环境显然更加重要。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