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中国人工智能或“换道超车” 但须防范安全隐患

游客 2017-07-30 07:53:08    201341 次浏览

来源:参考消息网

原标题:外媒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或“换道超车” 但须防范安全隐患

中国人工智能或“换道超车” 但须防范安全隐患资料图:人工智能机器人“小新”。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参考消息网7月30日报道 外媒称,在刚刚兴起的全球人工智能第三次热潮中,中国希望凭借海量的数据、充裕的资金,以及基础数学领域的人才优势,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先机。不过,中国人工智能在数据互联互通和高端人才的补给上仍有欠缺,官方公共数据的开放程度,行业数据库的联通性及行业规范的形成也备受关注。业内人士警告,中国需要尽快建立行业规范,以防技术漏洞滋生出安全隐患。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换道超车”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24日报道,2016年,开发出的深度学习机器人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

针对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创业公司硬蛋科技首席技术官李世鹏表示,在全球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中,中国将有机会实现“换道超车”。他说,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上,“中国与科技发达国家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大多从移动互联网企业转变而来,而中国互联网技术应用已达世界同行水平”。

报道称,其次,中国有很多传统产业亟待升级换代、提高生产力,这些企业对于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人工智能有迫切的需求。另外,中国在数理基础研究领域集聚了大量人才,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以及自然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起步晚、发展快”的中国机器人紧贴市场需求,服务机器人继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也逐渐成为趋势。云迹科技公司CEO兼联合创始人支涛称,云迹研发生产的酒店跑腿机器人已经拿到一百多家酒店的订单,这个名为“润”的机器人每天主要的工作是为酒店客人送房间卫生用具,按一天工作24小时计算,相当于五星级酒店三个员工的工作量。

此外,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更广泛的应用是在金融等领域,2015年,智能客服节省了6000个人工坐席,在“剁手党”群体内广为人知的淘宝“我的小蜜”智能客服,相当于3.3万人工客服的工作量,JIMI累计服务用户则已超一亿人。

上个月发布名为《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的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将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从6.3%提升至7.9%,其中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报告中则指出,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对推进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认为,在多家中国科技巨头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心之一。

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弊端

报道称,对于在特定封闭区域行驶的无人车,中国也同样向前跨出一步,中国首台无人通勤车将于7月底8月初在天津东丽产业园区投入使用。

无人车研发企业天津清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罗禹贡教授说,无人通勤车已可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小规模快速地复制应用,明年还将计划在园区投入10辆。车上装有感知摄像头,也有完整的控制决策执行系统,可对简单场景进行辨识,车上配备安全员,以便紧急情况对车辆进行干预。

罗禹贡强调说,无人通勤车“更多考虑是产品的可靠安全性,整个系统的可复制性与稳定性,并没有把人工智能的算法应用到里面”,如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做法去解决复杂交通情况,“最大问题是,若出现错误是没法追溯的,又不知错出在哪,怎么改正也不知道。”

对于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上的应用弊端,李世鹏也表达同样的看法,“大数据解决小问题是个稳健的系统,如果大数据解决大问题,例如自动驾驶,面临的场景无穷多,这时候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如果理论上没有突破,深度学习上的很多东西不能结合在一起,不能推理的话,就会存在很多漏洞。”

李世鹏也表示,数据和人才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痛点。他指出,目前中国的企业数据还没实现互联互通,存在人为的数据孤岛,人工智能价值没能完全体现出来。此外,虽然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储备很可观,但10年以上的资深从业者依然稀缺,人才供给跟不上行业的扩张步伐。

此外,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以及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为企业节省劳动力,不过也为电话、语音诈骗开了方便之门。李世鹏警告说,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没有建立行业规范,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被恶意利用,在安全上会有极大隐患。

人工智能与人协同进化

报道称,无论是高大上的脑力劳动,还是普通的体力活,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行业表现得比人更聪明能干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为首的一些科学家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出警示,认为人工智能彻底开发将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

不过,人工智能威胁论在中国业界、学界并没有市场,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学者均认为,未来人机的关系不是博弈较量,而是相互协助,共同进化。

支涛表示,人类的工作总量不会变少,只是岗位变了,有些岗位没有了,但又增长新岗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说,未来机器人与人应该协同进化:“人与机器的互动关系中,双方都需要做出改变。比如说,人的躯体可能会装上机器,像心脏起搏器,而机器有个机器大脑,但躯体可能是有机的。”

45岁的医生张清源则说:“人脑的复杂性远超电脑,同一个人感冒两次都会有不同症状,机器怎么学得过来?”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