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徐玉玉案一审宣判引关注 通讯信息诈骗治理路仍长

游客 2017-07-26 15:00:33    201263 次浏览

本报记者 黄楚婷

去年暑假,通讯信息诈骗搭车开学季,酿出轰动一时的山东“徐玉玉案”。332天后,该案迎来一审宣判:7名被告人分别被处以无期徒刑以及15年到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徐玉玉父亲徐连彬向媒体表示,“这个案子对我一家伤害太大,我们一分钱赔偿都不要”,希望严判涉案人员。

通讯信息诈骗这一“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目前,我国打击通讯诈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通讯信息诈骗案发量连续10个月下降。警钟还需长鸣,片刻不得松懈,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仍将长期处于动态博弈过程,运营商跟进、“警企联合”到位缺一不可。

  “徐案”宣判,“铁腕”治骗有成效

社会高度关注的“徐玉玉案”日前在山东临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公开宣判。主犯陈文辉犯诈骗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6名被告人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迟到的正义挽回不了花季的生命,警钟在长鸣。作为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的一线成员,三大运营商皆重拳频出,充分显示出整治通讯信息诈骗的决心。在近日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集团网络运行维护部副总经理柏国林表示,中国电信在过去一年为用户挽回潜在经济损失约8.5亿元。据安全此前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通讯网络诈骗发案连续4个月大幅下降,一季度环比下降29.5%。

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近日在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题论坛上也指出,自 2015年6月公安部牵头23个部委组织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以来,共缴获涉案银行卡18万张,手机卡19万张;自2016年9月份以来,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已经连续10个月案发量下降,损失也在下降。

  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徐玉玉案”的教训惨痛应该引发公众的高度警惕,但即使离案件已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仍然不时有人掉进通讯信息诈骗的陷阱当中。

诈骗犯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广种薄收”?通讯信息诈骗愈发精准的背后是个人信息的泄漏埋下的祸根,信息买卖黑色产业链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据一站式号码服务平台电话邦的数据显示,诈骗电话的活跃期为4-5天,几乎所有标记的诈骗电话都会被骗子筛除。目前的标记、建立黑名单、封号的做法,并不能有效打击犯罪分子。在腾讯看来,考核通讯信息诈骗最直接的判定标准应是同一时间段内发生诈骗的次数的变化,关闭电话号码、银行账户,并不影响诈骗分子继续行骗,而挽回损失的金额也没有严格的判定标准。

“徐玉玉案”只是我国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徐玉玉案”发生后的这一年中,围绕着通讯信息诈骗治理,从制度跟进到执法行动,都展现了积极态势。但要真正根治电信诈骗,还需看到,治理跟进之余,通讯诈骗犯罪手段本身也在“进化”。

  治理进步还有长路需行

从“你中奖了”“猜猜我是谁”的老套路到冒充政府机关、学校、工作单位实施“精准诈骗”,犯罪分子制作木马、破解漏洞、窃取信息等技术手段日益娴熟,不仅具备有高端技术,还善于洞悉人性、深谙社会心理学,诈骗脚本层出不穷。

通讯信息诈骗呈现出变化更加多样、手法更加复杂、方式更加隐蔽、后果更加严重的特点,防范打击工作将长期处于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作为源头打击,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关键,当下信息泄漏的渠道主要有内鬼、黑客攻击等,强化技术监管迫在眉睫。360手机卫士副总经理陈宁一指出,打击防范通讯信息诈骗,需要从单一防御向复合防御转型,技术为主向技术意识并重发展,企业肩负向全社会联动转变。在电信独立分析师付亮看来,运营商还需加大对营销电话的打击力度,包括对实施电话营销者的打击和营销受益者的打击,同时,应注重诈骗大数据分析,加大对信息关联规律的分析。

目前来看,通讯信息诈骗犯罪的根治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进步,仍有长路需行。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