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中国人工智能镜像:应用百花齐放 基础技术仍有差距

游客 2017-07-25 07:34:02    200936 次浏览

本报记者 杨清清 北京报道

导读

“不过,尽管中国企业布局频繁,但对技术开源的理解不如国外企业深刻,”向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国外,无论、还是,均开源了自己的平台,国内企业在这一块则相对欠佳。”

如果将2016年视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序曲,那么,在2017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在国内奏出了前所未有的强音。

“我们前几年布局人工智能的时候,被人嘲笑为傻子。如今,这个行业终于开始开花结果了。”一位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道。早在2013年1月,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便提出设立深度学习研究院,并亲自挂帅首任院长。彼时,中国科技圈沉浸于智能手机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想象空间里,鲜少有人理解“深度学习”所为何物。

当时的人们无法料想,四年之后,随着今春人工智能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开始了“疯狂”生长。四个月后,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印发,为身处盛夏入伏闷热暑气中的行业带来新的兴奋点。

与紧密的政策信号相伴生的,是行业的速度。同样在7月,百度公司召开首次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宣布智能语音及智能驾驶平台的开源计划;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在年度创新大会上首度披露联想集团全面的人工智能战略,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联想要全力以赴做人工智能”;首次对外公布人工智能布局,内设三大团队,外部扶持25个创业项目;、科大讯飞、搜狗、360等国内科技巨头,亦各自分别有所动作。

“从人工智能的架构层级来看,这些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向下端渗透。”围绕近期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多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一般而言,人工智能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为算力支撑(AI芯片、云计算),技术层为算法平台,应用层是AI向各传统行业的渗透应用,“在之前不断累积的大数据和算法优化过程后,当今正是各种场景之下的应用服务相继爆发之时。”

应用百花齐放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代表,智能音箱今年火了。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数据,2016年智能音箱全球出货量590万台,并将在2022年增长10倍,市场价值达到55亿美元。国内智能音箱行业也在持续迎来巨头。今年1月,百度联合小鱼在家发布搭载了DuerOS的视频对讲机器人,6月,腾讯联合数字家圆发布搭载了小微的“亲见H2”,亦发布两款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的智能音箱新品叮咚TOP和叮咚2代,7月,阿里推出搭载了AliGenie人机交互系统的“天猫精灵X1”。

而这只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按照赛迪顾问提供的技术关注度曲线来看,包括人脸识别、语音合成、语音评测等相关的技术和市场应用均已完善,预计技术将在2018年成熟。以语音识别为代表的智能应用正在深入B端市场,在医疗、教育、金融、零售、交通、物流等多个行业进行“机器换人”的变革。

“根据我们对人工智能投资价值的分析,有四个领域值得关注,包括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服务机器人和智能无人设备。”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坦言,“其中,图像识别的技术成熟度低于自然语言处理,为新兴企业技术突破带来机遇;深度学习正处在价值爆发的临界点,因而具备投资价值;服务机器人属于新兴领域,智能无人设备能在家庭、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实现应用,市场空间广阔,也值得关注。”

围绕上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今年我国的人工智能行业也体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是智能语音操作系统的风靡,为行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其中以智能音箱尤甚。“语音一定是万物互联时代的主要入口。未来用户在控制智能设备的时候,一定是远场、可随时打断、上下文语义相关、自动纠错的。”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强调。

不过,围绕当前呼声最高的智能音箱,刘庆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自己反倒更看好电视这个入口。“音箱我们也参与,但我们认为能够更好进入家庭的还是电视这个屏幕,它在中国本身拥有更多的用户基数,并且拥有明确的收费模式,而且相较于音箱而言,它拥有更大的屏幕,能够展现的商业空间也更大。”

在计算机视觉方面,人脸识别、医疗影像分析等正在加速落地。“如果说语音识别技术在消费者层面的应用更常见,那么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面会更广泛一些,”赛迪顾问电子信息行业高级分析师向阳指出,“比如对医疗影像的分析,包括识别出患者特征、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还有高精度的机器工业图像识别等。目前该技术主要可应用在安防、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

此外,向阳尤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今年智能驾驶领域的变动。“无论是资本方还是企业,在该领域都有一些重大动作,争夺也尤为激烈,这其中也包括百度开放平台。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相对于传统医疗、金融行业而言可能见效更快。”

技术开源不足

伴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热潮涌动,行业内的巨头也在调整自身战略。

调整、收购、推出新产品,百度今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动作频频。7月初,百度召开首次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推出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和自动驾驶两大领域的开放计划,标志着将自身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全面对外开放。

联想集团亦于近日首次公布自己全面的人工智能战略,在前端,帮助个人电脑向个人计算设备 云、个性化计算设备 个性化云转变,在后端,为企业提供更加智能的基础设施 云服务,并围绕前后两端推出一系列相关产品。“人工智能既是未来,联想又拥有自身优势,必将全力以赴。”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杨元庆表示。

腾讯同样在近日公布了人工智能方面的部署,包括三个内部团队及25个外部项目。据腾讯相关人士介绍,其内部团队分别为优图实验室、微信AI团队以及AI Lab,围绕社交、游戏及内容推荐类产品进行应用场景落地,外部项目涉及智能翻译、对话机器人、计算机视觉下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处理等领域。

阿里巴巴在此前云栖大会上发布了一系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品后,近日更是高调推出人工智能实验室。根据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浅雪介绍,实验室许多技术来自阿里云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iDST 是一个核心AI基础技术的提供者,但区别在于实验室更多偏向消费级产品。

除去综合类的科技巨头,在细分的技术领域,国内人工智能行业还有一些佼佼者。根据赛迪顾问披露的《2017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价值百强榜》显示,科大讯飞、云知声、思必驰在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综合排名前三,旷世科技、海康威视、商汤科技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则相对领先。

“不过,尽管中国企业布局频繁,但对技术开源的理解不如国外企业深刻,”向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国外,无论微软、谷歌还是亚马逊,均开源了自己的平台,国内企业在这一块则相对欠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围绕深度学习开源平台、云平台、语音平台和图像平台四个方面,谷歌、亚马逊、和微软全部进行了开源,在除云平台之外的三个平台上也进行了开源。反观国内,全部开源的企业仅有百度一家,阿里巴巴开放了云平台和语音平台两项,科大讯飞在语音、图像平台上进行开源,旷世科技仅开源了图像平台。其他企业的开源情况则更不乐观。

“其实开源并非将研发投入打水漂,而是创造一个更大的生态圈。安卓系统之所以拥有当前巨大的影响力,就在于开源的策略。”向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技术算法平台本身也需要不断迭代,开源可以利用更多开发者来修改和优化算法平台,同时也可以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进而附加更多的产品服务。”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企业仅仅只是打造一个闭环,很难在发展速度上超过国际巨头。“中国企业在开源方面,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向阳指出,“当然,将技术平台进行开放,需要比较明显的技术实力领先,也只有大企业才能够实现。”

基础仍差半步

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层(AI芯片、云计算),中国企业稍逊于国际巨头。

“智能芯片是人工智能的根本。”围绕近来的人工智能热,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秘书长魏少军强调,“离开芯片,无法找到第二种人工智能的实现方法。”

据魏少军介绍,从计算能力来看,目前主要的人工智能芯片为GPU,其计算能力比CPU大约提高了5倍,存储能力则高出2至4倍。根据麦肯锡方面的数据显示,在当前全部图形芯片市场中,英特尔占据71%的市场,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为16%。

此外,IBM、谷歌同样热衷于芯片研发。2016年,IBM宣布投入类脑芯片的研发,推出TrueNorth,集成了54亿个硅晶体管,内置了4096个内核,100万个“神经元”、2.56亿个“突触”,能力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的同时,功耗却只有65毫瓦。谷歌同样研发出专门为机器学习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芯片TPU,搭载该芯片的第二代AlphaGo,今年得以大展拳脚。

在魏少军看来,国内人工智能芯片与国际“相差半步”,不过这并非意味着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全无机会。“虽然在AlphaGo 2.0版本中,谷歌使用了自己的TPU,但谷歌的芯片架构总体较为简单,只是将原先复杂的GPU系统进行精简,并作出特定功能的优化,并未真正实现神经网络架构上的突破,”向阳直言道,“国内目前包括中星微电子、寒武纪等企业也有智能芯片的投产提速,这一块可以视为中国人工智能‘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

同样有所差距的,还有中国的云计算技术。尽管在国内,阿里云在我国云市场占有率达29.7%,超过亚马逊、微软和IBM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总和,稳居头名,且百度云、腾讯云、华为云、云等“国产云”纷纷布局,但由于相关技术没有实现完全自主,操作系统和大型软件方面没有太大的优势,导致国内企业依旧处于“跟随状态”,在国际市场上属于第二梯队。

不过,情况也在好转。日前,国际调研机构Gartner公布了2017年全球云计算Iaas魔力象限,阿里云跻身全球前四名,紧随亚马逊AWS、微软、谷歌之后。美国投行MKM相关报告分析称,阿里云计算资源规模亚洲最大。

(编辑:张星)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