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陈俊松)一顶“自行车头盔”,就能让视力残障者“看得见”?在中国移动研究院的创新实验室里,记者就看到了这样一件神器。
这顶“头盔”能够提示使用者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会识别商品并说出价格,甚至还能识别出人的喜怒哀乐。
“这是META导盲机器人。我们和中国移动构建了一个云端‘大脑’,我们把认知系统放在云端,把感知系统放在机器人上。”达闼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产品总监王斌说。
“头盔”是布满传感器的终端,如同人的感觉系统;云端拥有高超计算力,则与人的认知系统相似。传感器采集信息,经云端加工后,再通过声音方式反馈给“头盔”的使用者。连接云端和终端的稳定传输网络,利用的就是中国移动的5G技术。
META导盲机器人,完美诠释了国际电信联盟为5G确定的领域和范围之一——增强型移动宽带。换句话不拗口的话说,就是大幅提升现有宽带性能,更大容量、上传下载更快、更高清、更少延时。
王斌表示,人大脑的指令到最远的脚趾头大约是100毫秒,云端的指令到终端也得控制在100毫秒以内,否则动作就会变得迟缓。5G利用空口技术和切片技术等,远距离数据传输通常也只需几毫秒,远远比神经传递要快。
天下科技,无坚不摧,唯快不破。5G到底有多快,可以比一比看直播、打游戏几乎“毫无压力”的4G网络:数据显示,前者的体验速率是后者的100倍,高峰速率提升20倍,时延则降为1/5。如果超高网速得以正式商用,VR、AR、4K等大流量内容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但5G不仅仅只在速度上比“4G多1G”。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光将4G、5G分别比作为“修路”和“造城”:“4G是修数据通道,5G是立体通道。两者最大的区别是5G不是单点的技术,需要打造跨行业的融合生态。”
5G时代,智能车联、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无人机、通信产业等多个行业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等产业有望迅速崛起。
在离“头盔”不远的位置,呈现了一个自动化工厂的远景:工厂内灭火器刚拿起,后台对应数据就变红,灭火器用了几次、还剩多少等数据一目了然。
5G时代之前,制造工厂通常定期更换或维修损耗设备,对设备标准化管理之下容易致使单个设备未能尽其用。
“通过传感器,机床、螺丝刀等损耗品的数据都会传到通用模组的数据平台,进行动态监控,每一个设备的损耗程度都可被定量。”中国移动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举例称,假设原先的机床维修期为5个月,但个体化定量后可使用8个月,这就极大降低了工厂运营成本,同时助推提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水平。
类似的还有智能停车、智能市政、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它们对低功耗、大连接的需求十分明确。5G在人与人的社交连接之外,构建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低成本的万物互联手段。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传感器,就可以在云端将绝大部分场景数据化、智能化。
我国用短短数年时间构建了世界瞩目的4G网络,网络快速发展使移动通信整个产业链不断壮大,从智能硬件到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社交和移动支付,中国都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5G无疑将更加深度地改变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5G有望带动我国直接经济产出6.5万亿元。
但目前5G仍是一片蓝海,技术和前景都尚待拨云见月。面对这片“兵家必争之地”,杨光表示,我们需要将我国主导的5G关键技术写入5G国际主流标准。
如果说4G时代,中国实现了与世界领先技术并跑,那么到了5G时代,中国很有可能实现领跑。工信部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突破5G关键技术和产品,成为5G标准和技术的全球引领者之一。
我国已在5G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在刚刚过去的7月6日,由大唐电信集团建设的中国移动5G北京试验网正式启动。按照规划,中国移动计划今年开展外场试验,2018年规模试验,2019年预商用,2020年规模商用。2017年5月,中国移动牵头提出的基于服务的网络架构也已经正式写入了5G网络架构的国际标准。
杨光认为,5G时代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终端,但智能手机会是5G商用初期的主要终端类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王晓云表示,4G和5G将有长时间的过渡共存阶段,一些5G基站的建设或许可以通过4G基站的软件升级改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