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破解中国制造质量难题 我国应加快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游客 2017-07-14 14:52:38    201348 次浏览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持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逐步改善,出口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有所缩小,品牌培育继续深化。中国制造质量成效显著,强有力地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C919大型客机首飞,国产航母下水,航天器在轨补给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高铁等高技术产品输出表明,我国已经积淀了巨大的制造质量优势。《中国制造2025》指出,坚持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没有一流的制造质量,制造强国不可能实现。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在2017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一部分产品属于贴牌生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中国制造的质量亟待提升。如何破解中国制造质量的难点?林忠钦表示,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能力薄弱,发展滞后。另外,一方面需要全面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完善质量治理机制,完善中国制造产品的定价机制。另一方面需要重视质量基础问题,如标准、计量保障能力、检验检测服务、认证认可作用以及培养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和工匠精神。

建立优质制造的架构系统

优质制造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是《中国制造2025》能否实现的核心所在,需要建立优质制造技术体系。

林忠钦认为,优质制造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是《中国制造2025》能否实现的核心所在。所谓优质制造是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核心基础,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以优质资源要素为保障,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工艺优化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考虑“互联网 ”、共享经济、服务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影响,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据介绍,推进优质制造,需要建立优质制造的架构系统,建立优质制造技术体系。关于质量技术基础方面,需要继续夯实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四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强化其对优质制造的重要技术支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需要,突出市场研究和采购供应,围绕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主线,实现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全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诊断,追求顾客满意度的最大化。针对共性关键质量技术需要攻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共性关键质量技术,如大数据质量技术,智能和信息驱动的质量技术,统计质量技术、防错技术、集成质量技术和方法。关于优质资源要素,优质制造的实施必须有精益的制造系统规划、先进可靠稳定的设备、软件、基础材料、人才、环境等资源要素作用保障。面向重点应用领域,需要推动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的质量提升以及高端制造装备、高端检测仪器、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领域产品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等质量集成提升,构建稳健的产品供应链体系。

另外,还要建立评价体系。以结果为导向,从国际层面、国内宏观层面、优质制造产业中观层面提出一系列直观的指标和预期,如质量出口溢价、市场占有率等,建立“优质制造”评价体系。

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针对制造业质量面临的单靠市场难以解决的共性和难点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公共政策。

林忠钦表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施了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绩可喜。

林忠钦建议,根据“质量为先”的工作方针,针对制造业质量面临的单靠市场难以解决的共性和难点问题,由质量主管部门协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公共政策和措施,分两个层面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一个层面是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优质制造工程”。该工程将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及热点消费品为重点,加快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围绕十大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解决创新后的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产业基础问题,解决影响产品质量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适用性等共性技术问题,以质量为技术手段,推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协同发展,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实施“优质制造工程”,为2025年全面实现优质制造奠定基础。

另一个层面是制定“优质制造工程”的配套政策和保证措施。

一是关于制度创新。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和评定制度,开展“优质制造工程”试点示范,培育中国制造质量品牌,创立综合性的国家品牌示范区。创新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质量信息平台,健全产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度等统计指标体系,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改革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为“优质制造工程”提供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

二是关于财税政策。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获得中国质量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事后奖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先进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扶持政策,将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计量认证等质量活动纳入技术改造支持范围。经认定的“国家优质制造企业”享受“高新技术型企业”同等的待遇。

三是关于优质优价政策。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中,纳入有关标准技术条件和质量安全要求,鼓励采购优质优价产品。推进质量诚信联合惩戒,对列入质量诚信黑名单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坚决给以严厉打击。

四是关于人才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质量培训专项,推动建立与区域产业布局紧密结合,高校、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与培训网络。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福利待遇,促进劳动者由普通工人向技能人才转变,大力培育工匠精神。

五是关于质量文化建设。质检、宣传、教育等多部门协同,开展质量文化培训,增强质量危机教育,广泛宣传中国知名品牌、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多途径提振国内商品的消费信心,形成全社会尊重质量的社会氛围。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