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互联网平台切入不良处置 市场待规范

游客 2017-07-14 07:06:17    201122 次浏览

见习记者 方海平 上海报道

经济放缓和金融整顿周期中,不良资产的生成仍处于上升通道中,对于不良处置产业链而言,这意味着不断扩容的空间。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早在两年前,就有诸多投资人和创业者瞄准这块蛋糕,将其视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又一个“万亿风口”。

2016年仅在上半年内就涌现出近30家互联网不良处置平台,彼时监管机构就担忧过热迹象。而到现在,据记者粗略了解,各种模式中仅互联网催收平台就有上百家之多,但其中真正用互联网相关技术工具解决的可能不到十分之一。

 市场扩容 互联网企业切入

不良资产处置作为一个产业,市场体量到底有多大?

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按照产生源头,不良资产可分为银行贷款、传统民间贷款、应收账款及P2P等类别,不良规模正比于贷款余额,银行占绝对大头。

按照银行和非银行分类估算,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不良贷款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为1.58万亿元,不良率是1.74%。

非银行方面,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贷款余额12万亿,其他企业数据不详;传统民间贷款规模估计5万亿-10万亿;网贷行业方面,按网贷天眼研究院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份贷款余额突破万亿达到10157.71亿元。因此,非银行类贷款余额大概20万亿-25万亿。非银行类贷款总体不良率大概率高于银行的不良率,总体不良规模或在3万-5万亿(不含关注类)。

一位大数据公司副总透露,其了解接触的一家股份制银行一年付出的催收费用高达9亿,若按一般的收回率(1:10-1:15)计算,其一家需要催收的款项就已经超过100亿,可见不良资产规模以及不良处置的市场空间之大。

互联网企业瞄上这一领域的另一个条件是,监管正促使这一封闭领域逐渐向市场化企业放开。“以前是没有牌照就不让做,现在是没有牌照也可以做,只是在规模上有要求。” 一位不良处置平台总经理向记者透露。

从模式上看,互联网处置平台基本可划分为“提供不良资产数据信息”和“搭建不良资产交易平台”两大类,其中后者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催收平台,占绝对多数。

上述总经理表示,利用互联网技术是大趋势,传统的催收公司主要通过劳动力解决问题,但这已经越来越难了,“我了解到今年有的传统催收企业要招1600个人,结果600个都没有招到”。

 成本能降30%  

  目前多专注非银行类

催天下董事长邱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的不良处置平台绝大部分都是撮合交易类,而且做法非常类似,并没有太多创新的技术在里面,之所以没有形成明显的“拥挤”现象,主要是市场太大了。

另一位平台高层人士也告诉记者,据他调研下来,在数百家催收平台中,真正利用核心系统搭建平台去操作的不过10家,其他的仍是传统的依靠劳动力的做法。

他介绍,最新的催收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允许第三方接入,带有语音引擎和智能检索功能。“不良处置领域最大的痛点就是债务人失联和财务信息不健全两点,智能检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方面的效率。”

从流程上来看,传统的不良处置中,银行将资产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发包,调查员通过原始的走访形式核实资产,相比之下,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技术能降低至少30%的人力成本。此外还能提高交易的公允性,因为用工具挑选出来的是最高效率的处置方,传统方式挑出的是出价最低的处置方,很容易造成资产价值被低估。“我们能给传统资产管理公司提高的效率100倍都不止。” 上述平台高层表示。

邱靖指出,相比传统方式,互联网平台还能促使整个行业更加健康规范,因为所有的操作都会在系统中留痕,监管随时可以取证检查,这会约束执行人员更规范。

不过,目前互联网不良处置平台主要针对的是非银行类的不良资产市场。尽管理论上,整个市场互联网企业都可以做,但受限于传统机构的固有观念,以及监管细则不明,实际操作中很难切入主流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银行不良的形成很多是经济上的因素,并非债务人不愿偿还,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邱靖表示。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互联网技术和企业介入不良资产处置是大势所趋,现在整个不良处置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布局,但是从完整生态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求整个不良市场有真实的信息披露,其次必须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数据共享机制,最后,监管政策一定要跟上。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