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我们和一个整形过几十次的小伙聊了聊,发现了这些关于医美的真相

游客 2017-07-13 12:10:16    201217 次浏览

我们和一个整形过几十次的小伙聊了聊,发现了这些关于医美的真相

文 / 腾讯创业管慕飞

27 岁的彬彬是一名培训机构的老师,他曾经历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整形,很多老朋友看到他,都已经很难想起他当初的样子。

现在,彬彬是某个医美 App 上的达人。常常分享自己的整容心得,已累计了超过 11 万条。

“我觉得整容这件事情就跟补习一样,成绩落后的学生也会通过补习的手段提升成绩,所以,长得不尽人意的人,也可以通过整容去改善。”

和彬彬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在一些医美平台上,整形达人们分享着自己的医美日记,甚至不怯于晒出自己缠满纱布的照片。局外人眼里遥远甚至是危险的手术,在他们看来也只是寻常。

我们和一个整形过几十次的小伙聊了聊,发现了这些关于医美的真相

从全球来看,医疗美容行业在本世纪已成为仅次于汽车业和航空业的第三大产业。德勤《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分析 2017》报告指出,中国医美市场 2015 年规模达到 870 亿人民币,2017 年预计达到 1760 亿人民币,2020 年将达到 4640 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40%。

而随着像更美、新氧、悦美这类医美平台的兴起,医美行业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医美项目的消费门槛也在逐渐降低。

医美,不再是只有极少数人尝试的小众服务。

  整形为何让人如此痴迷?

“整容是会上瘾的。”彬彬这样告诉腾讯创业,“就像今天吃了一道菜觉得很好吃,明天我还是会点这道菜。”

在更美平台上,一篇医美日记的平均转化率达到 30%,二次复购率则达到了 93%。而根据另一医美平台新氧公布的数据,二次复购率为 92%,购买 6 次以上的用户占比达到了 27%。

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对整形这件事如此痴迷?

更美 CEO 刘迪告诉腾讯创业,更美用户目前还是以一二三线城市的年轻女性居多,男性占到 20%。有意思的是,在不同性别的用户当中,受欢迎的医美项目也不一样。女性比较青睐双眼皮、水光针等优化面部的项目,而男性则大多青睐治脱发等抗衰老项目。

另外,根据更美发布的《2016 医美白皮书》,“年轻、高收入、高学历”的用户正在成为主力军。其中,年轻用户的增长不可小觑,与 2015 年相比,25 岁以下的用户增长了5%,占比 24%。此外也不乏 95 后入局医美市场,95 后也比前辈们表现得更积极,有 86% 的 95 后表示对赴海外整形感兴趣。

我们和一个整形过几十次的小伙聊了聊,发现了这些关于医美的真相

来源:《2016 医美白皮书》

刘迪认为,年轻群体更愿意把钱花到未知领域,此外,近年来医美技术的发展,也让爱美的代价越来越小。这或许就是“上瘾”背后的故事。

医美=贵 危险?

微整形改变爱美的代价

据说,在韩国这个每千人就有 200 人做过整形的国家,你问一个女孩是否做过整形,她的回答一定是“没有”。这并非对方羞于承认,而是在她们看来,注射玻尿酸、做激光美肤等项目,早就成为日常美容的一部分,根本算不上整形。

然而,在国内,人们对医美的恐惧还未消除。过去,关于医美,我们经常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某莆田系医院骗了很多钱,老板以前是开不孕不育医院的,出了好几个事故。诸如此类。从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对整形的刻板印象即是:手术、昂贵、危险。

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会随着微整形的崛起而逐渐消失。所谓微整形就是无需开刀的医美项目,最常见的包括针剂注射。

以隆鼻为例,以前一个假体隆鼻手术客单价可达 2 万元,现在,通过玻尿酸注射,客单价降低到了 3000-5000 元。“微整形使得整形这件事逐渐从医疗行业转移到消费行业。”刘迪说。

医美平台上的玻尿酸相关项目

而在微整形以外,各项医美手术也在试图降低人们的恐惧。最典型的如自体脂肪填充,事实上,这类手术对于医美用户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了心理接受的门槛,用户不会觉得是一样异物植入了自己的身体,但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其他部位。

“百度一下”成为过去时

平台倒逼医美服务升级

除了技术的完善,获取医美信息的门槛也在降低。

过去,人们获取医美信息,更多是通过搜索引擎。在刘迪看来,搜索引擎从产品层面来说没有交易闭环,也就无法获取交易数据,只能是把用户导到出价最高的广告主那里去,但这家医院具体在做什么项目,收费如何,质量如何,都无从得知。

而现在一名医美用户的标准动作是:打开医美平台 App,搜索自己想做的项目,平台就会智能推荐相关产品或 UGC 内容;用户通过查询产品信息,以及浏览其他用户的“整形日记”,就能在短时间内对该项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医美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也在倒逼医美机构升级服务。刘迪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南昌有一位整形医生,在一次手术中将一位客户的鼻子隆成了鹰钩鼻,事后,恼怒的客户在更美上发帖抱怨。但这位医生对 App 并不熟悉,直到一个月后,当这位医生明显感到从更美来的用户越来越少时,才终于从老客户那里得知了真相。

原来,在那位客户曝出对手术的不满后,这位医生立马成了“更美红人”。得知真相的医生立即联系客户,最终提出了令对方满意的和解方案。

我们和一个整形过几十次的小伙聊了聊,发现了这些关于医美的真相

更美与新氧等医美 App 上都有类似的评分机制

差评机制让医美机构在面对客户时必须如履薄冰,因为对于医美项目来说,哪怕只有一次差评,都可能对品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是,医美用户在做出消费决策前,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同时,医美机构对用户需求不敏感、不响应的时代也将过去。

消费升级中的医美:

未来可以 6 秒决定整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变美”几乎是每个人,尤其是女孩子,每时每刻的需求,但从萌生做医美项目的念头,到真正购买产品,中间可能是长达数月,甚至是数十年的纠结、斟酌和犹豫。

而在这一轮消费升级中,医美平台所做的事,其实就是在提升消费者的决策效率。

刘迪告诉腾讯创业,他有一位朋友,从大学刚毕业起就想做双眼皮手术,一直到 12 年以后才找到刘迪,请他推荐医生,结果在术前几天,这位朋友还从淘宝上买了两个氧气瓶,以防手术中出错需要急救措施。

这样的决策周期有没有可能缩短?如何缩短?这是医美平台一直在思考的事。

最近,更美 App 推出了一项“智能面部分析”功能,用户通过拍照或导入照片,就能得到一份对自己五官特征的智能分析。

刘迪说,其实很多用户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但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类似的功能,来提高他们的决策效率,把一个原本需要 12 年来做的决定缩短到 6 个月、6 天,甚至是 6 秒。

下一个考验:

医美能给用户持续的安全感吗?

不过,更高效的消费决策是否意味着更放心的消费呢?

彬彬告诉腾讯创业,其实他最担心的还是医生资质问题。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此前,南方周末就曾曝光,一些美容行业从业者,打着“无创”的旗号,从事针剂注射等医美项目。由于美容师往往缺乏基本医学常识,这类操作过程中存在极大风险。

这背后,其实是很多人对“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的严重混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采用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来对人的容貌进行再塑。此外,医美要求从业人员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生美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实际上,中国是医疗美容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数据显示,截止 2015 年底,中国大陆每百万人拥有的医美医生人数仅为 2.2 人,远低于巴西(27.5 人)、美国(20.3 人)和韩国(16.5 人)。在这种背景下,医美行业就难免混入一些“杂牌军”。

6 秒决定整形或许并不遥远,但是,决策之后的 6 个月、6 年甚至更长时间,能否让用户始终拥有安全感,是医美行业接下来要面临的考验。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