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无人超市”能走多远?

游客 2017-07-13 08:11:26    200719 次浏览

近日,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没有收银员,无需排长队、东西买完就能走。第一次进店时,打开“手机淘宝”,扫一扫店门口的二维码,获得一张电子入场券。通过闸机时扫这张电子入场券,进入店内之后就可以购物了,进到里面全程不用再掏手机。不过这家超市只是试水,商用暂无时间表。

其实,无人超市的出现,并不只是最近的事。2016年初,瑞典就出现了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门,且手机绑定信用卡支付的无人便利店Nraffr。这几天刷屏的杭州无人超市,采用的是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物联网支付等技术。其中关键就在于为每件商品添加了RFID标签(俗称电子标签),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目前在一些图书馆和线下商店的磁扣中,也会用到类似的技术。可以说,这是一种相对成熟且廉价的解决方案。

不过,这种RFID标签本身也存在无法克服的问题。比如,无法识别玻璃等特殊材质的商品。如果标签被紧紧捏住,则将不被识别到。因此要满足未来落地的无人超市,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随着技术的改进,这些细节上的问题相信会逐步地解决。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无人超市,是否会是线下零售的新方式或新趋势呢?

从商业角度上看,无人超市瞄准的应该是节省人力、提高购物体验,以及可以大规模复制、规模化的目标。比如,日本推出的无人便利店计划,就是因为日本的人力成本实在太高了。中国的零售行业,未来也势必面临同样的问题。

但从服务的角度来看,零售店的营收,是否只需考虑人力成本单一因素?恐怕不是。某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就以7-11为例做了一个成本分析。7-11是全世界最大的便利店,但它的人工成本只占整个营收的1.8%,即使加上租金,也不到5%。而要不影响用户体验,无人超市所采用的技术、管理方面的成本其实非常高。除非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使用,否则降成本很难。另外,无人店对人流量、用户人群以及产品结构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都构成了无人超市的门槛。

线下消费在新技术的促进下,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与商业场景,但这种无人超市是否会成为新趋势,是否会代替传统的零售模式,则有待时间检验。不过,在这个智能时代,或许一切都充满了可能。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