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工业强基:解决“卡脖子”问题初见成效

游客 2017-07-11 14:45:45    201147 次浏览

砥砺奋进的五年

工业强基:解决“卡脖子”问题初见成效
图为杭州汽轮机核心部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工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工业强基工程相继列入《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提升我国工业基础能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年来,通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技术创新突破“四基”制约,补齐制造业发展短板,多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取得重要突破,部分关键基础材料产品和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先进基础工艺取得较快发展,产业技术基础体系进一步完善,切实解决了重点产业发展、重大整机装备等国家战略需求急、国外限制垄断重、前瞻发展要求高的四基“卡脖子”问题,为制造强国建设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实施重点突破项目

解决“卡脖子”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产业链存在的关键瓶颈环节,我国开展了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截至2016年,共支持了276个项目,带动总投资423亿元。

攻关关键基础材料,助力大国重器。五年来,工业强基工程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基础材料,为高铁、核电等大国重器提供了有力保障。共支持62种关键基础材料,涉及93个项目,总投资约161.5亿元,其范围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电力装备等重点领域。

高铁领域,强基项目高速列车车体底架用7000系高性能铝合金结构材料突破了产品生产过程中易裂、力学性能不能满足客车要求的难题。

大飞机领域,强基项目低残余应力航空铝合金材料突破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锻件低残余应力制造关键技术,极大地改善了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能源领域,强基项目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高压锅炉用特种不锈钢管项目全面掌握了超超临界火电锅炉管等的特种管材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性能不锈钢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此外,还有新型平板显示用高纯靶材、高阻尼/高回弹橡胶及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的突破,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有效支撑了我国各类大工程、大项目,大量节约了国家资源。

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五年来,工业强基工程共安排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59项,涉及120个项目,总投资约169.2亿元,这些项目的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困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发展质量。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其中高速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成功突破了齿轮修形、轻铝合金材料、润滑密封等瓶颈技术,完成高铁列车齿轮传动系统的全面自主化研制,解决了进口产品在运行中产生的箱体破裂、轴承烧损等质量问题,实现了为国内高铁动车配套的齿轮传动系统的国产化替代。汽油机缸内直喷喷油器总成打破了国外电喷系统零部件厂家在汽油缸内直喷喷油器的技术垄断,替代了国内缸内直喷汽车所采用的进口产品。掺铥光纤激光器突破了大功率泵浦源、掺铥光纤、光纤光栅等激光器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难题,填补了国内高功率连续掺铥光纤激光器空白,同时打破了国际上此类产品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和贸易壁垒。

发展先进基础工艺,助力产业化。五年来,工业强基工程共安排支持11项先进基础工艺,涉及15个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项目涵盖了精密铸造、增材制造、轻量化、超大型构件成形等工艺。其中智能高速动车组制造关键技术、艾滋病疫苗生产工艺、双轴并联混合动力技术、差别化纤维生产工艺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蛋白长效化技术、植物多元醇及燃料乙醇改良湿法生产工艺技术等实现世界首创,有机电致发光、热冲压成型、T400级碳纤维生产等技术实现产业化,聚乳酸生产技术向万吨级产业化方向迈进。

推进应用示范,打通市场最后一公里。五年来,充分发挥工业全产业链管理职能,通过组织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着力推进“四基”产品的示范应用。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工业强基工程示范应用项目,推进了近50项重点应用。2016年,发布了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高性能轻量化稀土有色金属合金轮毂产品、石墨烯及其改性材料等15项重点应用方向。在示范应用中,注重需求侧激励,鼓励应用方与提供方紧密合作,推动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共同体,探索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模式,推进产业链协作。

完善产业技术基础

营造良好环境

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五年来,安排支持了工程机械高压液压元件可靠性研究试验检测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工艺装备技术等40余项工业强基平台类项目,为“四基”企业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基础支撑。2015年,制定了《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天津汽车检测中心等19家单位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第一批),其中试验检测类16家,信息服务类3家。

工业基础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印发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确定了加快“四基”领域标准制定、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推进“四基”领域综合标准化、实施工业基础质量提升行动等重点任务。启动了工业和通信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的编制,提出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公益性标准的支持力度。同时,重大装备、关键原材料等领域国家标准研制进程加快,制定和实施了一批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机器人用刚性齿轮传动装置》等工业基础领域国家标准150项,完成《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等国家标准的报批稿。

建立一批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加强计量技术、方法以及计量技术规范研究,建立一批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发布实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599项,已批准建立国家计量基准183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4万余项、计量标准10万余项、9541种国家标准物质,为工业强基提供了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

完善工作体系

稳妥推进强基工作

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五年来,工业强基工程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初步建立。从2013年起,即按年度编制“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连续四年纳入“6 1”行动计划。2014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工业强基的原则、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2016年,编制《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指南(2016-2020年)》,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名义发布《工业“四基”发展目录》,制定实施发布《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验收评价工作细则》等。通过多年努力,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规划支撑体系,为工业强基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战略研究逐步深入。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国工程院、国家质检总局开展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加强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和共性创新体系建设5个领域,对机械、航天、航空、轨道交通、船舶、汽车等13个重点行业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了工业“四基”发展的318个重点方向和39项标志性项目,提出了“链式”解决、“一揽子”推进等发展路径。2016年二期战略研究工作启动,围绕重点领域“一条龙”推进路线图、专精特“小巨人”企业培育、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产业质量基础示范应用、数据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及综合与政策等5个专项开展研究。

良性互动局面初步形成。工业和信息化部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工业强基工程示范应用项目,推进了近50项重点应用,涵盖了北斗卫星导航和位置信息、智能手机用新型片式元器件、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符合隔膜材料、工业集成控制先进技术、海洋工程用超高强高精度高韧性铝合金、高端通信电缆及配套材料、节能系统液压元件、MEMS传感器、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高性能轻量化稀土有色金属合金轮毂产品、石墨烯及其改性材料等。推动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模式,推进产业链协作。

军民融合机制逐步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17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依托的34家单位系统梳理拟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设施信息,在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布,首批开放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463台(套)。制订军地协同方案,发布首批14项军用关键材料科研项目需求信息,鼓励民口、民营企业参与。以“一条龙”项目形式组织开展军用关键材料攻关,累计安排120余项军工材料科研项目。建立军民两用材料应用推广机制,积极推进碳纤维、石墨烯、超材料、航空铝合金、钛合金在民用领域的扩大应用。(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助理研究员陈笑天、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谢振忠)

内容加载中